引入民族传统元素推动职业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以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为例

引入民族传统元素推动职业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以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为例

王林 杨秀英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习练太极拳的群体逐渐壮大,在规模逐渐庞大的孔子学院中,太极拳已经成为重要课程之一。立足和发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推广民族优秀体育形式,是海南发展独具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形成全民健身观、提高国民文化自信、树立和谐共生的国家形象的必经之路。目前,海南省正积极开展对太极拳国际化推广的研究,将太极打造成世界化的运动形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海南职业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必将立足区域战略发展需求、以传承民族文化和体育精神为己任,深入推进课改进程,本着传承、发展、创新的理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传统的体育课流程一般都是老师先让学生在田径场跑两三圈热身,然后讲授某个运动项目的动作要领,给学生做几遍示范后,学生就领器材自由活动。千篇一律的课程,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没味,课余时间运动场上没人影。2019年3月,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实验项目。两年多来,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邀请专家开展了项目教学、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等内容的培训,参加课程展示的人员达到近1000人,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切实贯彻落实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课改“浪潮”来袭,教师们都很兴奋,体育教师也不例外。海科大体育教研室主任王启明教授带领体育课改团队查阅资料、分析学情、走访调研、撰写方案,确定了“三自主”的模块化课程改革思路。2019年改革正式实施,开设了太极、健身气功、瑜伽、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十余个运动项目模块。每个模块列出授课教师和时间段,学生可以自主选课、选老师和时间。模块化课程改革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体育课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让老师教得更得心应手,老师的专长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找到了归属。

完善人的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体育课改是通过知识和技能(显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态度、三观和修养(隐形目标)。如果说“跑圈圈”是1.0版,模块化课程是2.0版,那么“全程贯通一体化”和“课程三级矩阵”的课程模式则是深化体育课改的3.0版。

课程三级矩阵模型原理

海科大在体育课改过程中,关注体育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功能,通过创新体育课项目和挖掘传统体育资源,适应海南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三级矩阵构成了职业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中心。因此,体育课改不仅要明确目标,还要总结出体育课改的模式,自觉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的,这是最为关键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