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育人

二、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育人

在教育教学中,学校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成为德技双修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校注重课程思政的建设,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协同效应。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体系。

第一,提升和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回归立德树人的办学定位,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本质,要求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学生理想和信念,实现德智相融的目标。第二,理顺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重构教学目标,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学好本课程有哪些价值,可以为社会建设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注重培养过程的塑造,在能力形成的授课过程中自然导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同时把考核评价多元化,例如案例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部分考核时,让学生去思考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注重思政元素在实践中的体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第三,挖掘专业能力与思政培养的有机衔接点。例如,古代科学家张衡研发地动仪,传感技术自古便用于社会建设,其隐含启迪学生思维的科学精神(史);“芯片限制”等中美间竞争摩擦事件,对高新技术的热切期盼激发了青年学子的斗志;硅谷“八叛逆”的创新奇迹,是科学精神的经典缩影;华为困境中毅然公开“芯片备胎计划”,饱含着坦荡爱国情怀(时);传感技术集成的博大和精细,是塑造职业素养最好的课本(实)。第四,增强学科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挖掘各门核心课程思政元素,打通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契合度,形成体系,凝聚合力,将价值引领通过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全方位渗透落到实处。

2018年以来,学校注重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各方面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按照不同学科专业育人要求、不同类型课程特点进行分类推进,从而构建一整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教学效果看,思政元素导入让本课程充满人文情怀,传统枯燥的工科课堂更加活络动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习惯培养影响较大。也是因为这样,学校课程效果得到学生和同行好评,团队多位主讲教师连续获评“师德师风优秀个人”。目前,学校的智能传感网技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以及茶艺服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经省教育厅评审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