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构设计

(四)结构设计

“职业属性”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属性,需要重点回答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职业本科的结构设计可以表述为:职业素养教育—基础能力教育—核心能力教育—综合实践训练四个模块。在安排各模块课程衔接与次序的排列,必须遵从以下几条原则:

(1)深化素质教育。在职业本科课程体系中,应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团队意识等方面培养应备受重视,必须占据一定位置。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技能”发展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基本能力。一味地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缺失人的基本能力引领,只能使教育成果走向被动适应社会的处境,而非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2)理实并重并举。在职业本科教育中,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非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它需要科学有序地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课内实践”“课外见习”“顶岗实习”“产教融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主要实施环节,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给予充分的考虑。作为职业本科院校,各门课程学时多少、理论上讲什么,怎么讲、教材如何选定、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如何做都需要结合“职业”的要求来逐渐完善。

(3)课程模块化发展。现阶段为适应社会职业变化的需求,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中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是十分有效的举措。平台主要为基础课程的集合,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专业方向课程包,即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平台课程满足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着眼于学生发展后劲儿,模块课程体现不同专业的分流培养,体现特色化培养的特性,侧重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当然,模块的设计不能无限地扩大,不可能在几个模块下把职业教育的所有专业纳入其中。如在汽车专业设置三个方向,例如新能源汽车、汽车鉴定与维护、汽车营销等,每一方向含有8—10门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可以使学生在接受宽厚的基础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规划、兴趣发展和职业需求出发,自主选择不同的模块课程,以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特色化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