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OBE人才培养模式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又称为“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其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反向设计教学实施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预期目标。
培养物联网工程职业应用技术型人才要突出“应用导向”,理论学习与能力锻炼要强调“实用”“好用”“够用”,因此,可以构建“2+1+1+X学做融合”模式,前两个学期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从第三学期开始至第七学期,充分整合产业岗位的职业需求,课程安排上核心课程授课“1部分”先由业界导师进行岗位引导,让学生真实感受特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空间,并让学生参与目标岗位的实践活动,实践学时不低于24工时,且要保障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活动,观察到物联网技术应用实况。在此过程中,课程主讲教师要更新课程对标岗位能力需求指标,设计和优化课程学习的情景仿真架构,并贴合学生的岗位认知,据此开展另“1部分”内容传授。课程分阶段进行检测,检验学生的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与岗位要求的差距在哪里,并进行教学改进。X为学生校外锻炼部分,在第7个学期由企业进行物联网工程实训,第8个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
图1 “2+1+1+X学做联合模式”阶段划分
在该模式中,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为“学科基础学习”—“技术能力塑造”—“职业能力塑造”—“综合创新实践”4个阶段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其中,在学科基础学习阶段,第1学期分别安排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为学生做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导论,使学生对行业动态及大学生涯、职业途径有一个宏观架构,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安排不超过2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第2学期为学生开设传感器检测、网络通信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学期末尾安排2周的集中实践学习,检验目标达成情况。在技术能力塑造阶段,第3学期开始,依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指标,为学生设置无线传感技术、智能控制、嵌入式技术等课程,同时开始涉及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化选修课程,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和理论基础。此外,依托校企合作的校外企业,每学期开展24工时的专业实习,考查学生学习知识的成果和技术能力水平。在职业能力塑造阶段,为使人才培养质量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发展的需求,第7学期学习环节主要设置综合应用型课程,包括部分管理类或人文类课程,例如沟通管理等辅助课程,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尤其是人际沟通和界面管理能力,加强团队文化教育。此阶段的课程数量不宜过多,且后半段要让学生进入企业第一线参与实际工作。在综合创新实践阶段,主要设置毕业设计、顶岗实习2个环节,其中毕业设计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大量引入企业导师和生产实践选题,渗透贯穿第7和第8学期,在此基础上通过过程把控持续改进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