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课程建设回归职业教育本位
职业本科课程建设回归职业教育本位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不能再按学术性或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能再按培养科学家、理论家的培养模式培养工程师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了。海科大虽然是由高职院升格而来,但中国职业院校长期沿用学科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尤其是通识类课程和学科基础类课程更是根深蒂固,积重难返。这次第一次大面积说课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停滞在学科型课程设计方面的问题。职业本科从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到实训实习实践课程的所有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中必须也应当打上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职业教育类型的烙印,每一门课程必须体现能力本位的理念,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或情感目标中的一个至若干个定量、定性或可描述、可评价、可取证的分目标。
职业本科课程设计必须遵循“三化四真”理念,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路线图解构学科导向课程体系,重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扎实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使学习场情境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的状态,颠覆过去学科导向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情境、角色定位、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基于学习场的角色转换,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和探究欲望被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操实训,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参与技能提升,逐渐有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课程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沟通表达更顺畅,岗位工作上手更快,自然会受到航运企业更多的点赞和认可。
职业本科课程建设回归职业教育本位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要在实质上解决通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方法和策略等问题。通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解决做人的人文、道德、情感、精神、法治和身心健康等诸方面的问题,解决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问题,这里还有与专业教师群体配合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养成教育问题,以及为专业课程服务和融合的问题,也表明通识课程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方法和策略不仅仅要考虑通识课程开课比较集中的第一和第二学期,还要贯穿学生四年在校学习成长、成熟、成人、成才的全过程。
职业本科课程建设回归职业教育本位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生,教学技艺和专业技能精湛,在行业中有一定影响,有较强科技应用、服务和研究能力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是职业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我们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将无法顺利而有效地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将成为泡影。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类型、内涵和评价标准笔者将以专题讨论的形式与各位同仁们分享,这里不再赘述。
职业本科课程建设回归职业教育本位要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上下一心,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课程改革、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任务课程化,根据具体课程目标的差异选定),落实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步骤,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或情感目标进行解构重构,脱离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造成学生“消化不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明确工作任务,掌握实操技能,完成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依据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直接感受到被认可、被尊重、被信任、被鼓励,学习参与度高,学习(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果老师能适时推出“亮眼”“抢眼”的“作业流程图”或“操作指南”,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操作、创新)兴奋点,引导学生的进一步体验和感悟,时不时还可能擦出智慧灵感的火花,学习场氛围更加热烈生动,学习目标(即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巩固率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提高。①
由于我国历史或传统教学习惯的惯性、教师个体的惰性以及教师的抵触情绪的综合原因,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必然是一个比较漫长、多次反复、痛苦且需要逐步适应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学校课程改革的领导层必须有一个清醒的换位思考和足够的耐心,并应考虑实施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
职业本科课程建设回归职业教育本位要解决的第五个问题是,任何专业培养目标都不可能靠单门课程来完成,也不可能靠一堆课程的胡乱堆砌或拼凑来完成,一个专业或专业群的课程建设,靠的是由实践驱动、以专业为依托的课程群的整体优化。这里所指的整体优化包括每一门课程内容和学习情境的权衡选定和精心设计,课程群总体架构的设计,以及课程之间合理的先后顺序、部分重叠、承接呼应,甚至还应适当考虑学生将来跳槽、转岗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课程群的整体优化工作必须由资深权威双师型教师和行业资深专家通力合作完成。
职业本科课程建设回归职业教育本位要解决的第六个问题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技应用、服务与研究,以及学校实验、实训和实习资源的落实程度和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对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技应用、服务与研究,相当一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处于有长长的合作企业清单,长长的校外实习基地清单,长长的论文、技能竞赛获奖和专利清单,但实际上停留在挂名阶段、互相给面子阶段,从就业对口率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和学校难言的苦涩。职业院校的出口不畅,直接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欠佳或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规格的接口错位,更可能直接影响到招生的质量和数量。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落地生根并能开花结果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要的是学校真正为国家和地方企业服务,科技成果在企业的应用推广,各专业在相关行业的足够的影响力,以及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加盟企业后能在3—5年内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大国工匠,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要的是企业对学校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或专业群的强力的、高新技术的合作、支持和指导。
职业本科课程建设回归职业教育本位要解决的第七个问题是,如何开展契合不同职业本科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发挥课程思政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融入全部课程和课内课外,立德树人的作用。课程思政的资源丰富、广泛,诸如,文化资源,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时代资源,实践资源,社会资源,地区资源,行业资源,职业资源,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等等。课程思政之道,在于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位,回归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本位,回归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回归职业本科的大学之道。课程思政之术,在于目中有人、手中有活、口中有德、言之有理,知行合一、术道兼修,心中有大爱,犹如厨师的精心备菜、细心调味、醉心厨艺,从专业知识点、职业技能点、思政教育点、思政融入点等等不同的平台或角度,讲精彩故事,传独门绝技。课程思政之境,借用厦门大学潘宇教授的观点,在于以身行道,无为无不为,关键在于适应学习场情境、体现专业特色、蕴含行业文化、拓展国际视野,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养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