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和影响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因素

一、制约和影响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因素

认识不到位,观念转变不及时。目前,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全部为民办高职升格产生,由于民办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其师资主要由公办大学退休校领导和教师以及从学术型大学毕业的学士、硕士、博士构成。他们习惯于公办模式的普通大学教育模式和方法,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认识不到位,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转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职业教育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结构层次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等问题认识不深,观念转变不及时。因此,他们参加职业本科应用型课程建设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区域经济环境制约。以海南省为例,海南省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处于岛屿经济模式,缺少现代工业化的历程和基础,建经济特区和建省以来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经济规模不大,缺少大型企业和企业集群,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海南多数企业和产品在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品牌效应、信息化水平、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方面都缺少优势,领先度不够,长期处于跟跑状态,导致技术领先的行业企业不多,优质的校企合作资源不足。海南高职院校及专业数量较少,缺少比较和竞争,学校和学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交流促进和评价,课程建设方面缺少借鉴和相互促进,导致某学校的水平就是海南的水平,某教师的水平就是海南的水平,更缺少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院校、专业、课程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还处在某种程度的关门教学状态,制约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课程建设。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民办高校教师在工资待遇、讲课费、“五险一金”缴费标准等方面都明显低于公办院校,更无法解决周转房、集资房、人才引进房等政策和待遇,决心长期投身民办职业教育的专业骨干教师人数不多,导致专业教师流动性大,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教师参加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连续性和实效性,影响到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和检验。

部分专业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民办高校在组织教师招聘时,通识类课程教师报名应聘者多,而专业教师应聘数量少,没有挑选余地。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新设的如大数据等专业,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更突出,使教师数量结构性不合理。而在职的专业教师多数都承担几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并有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任务,几乎没有时间、精力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去。专业教师中女教师的比重也较高,教学中断时间较长,也是影响课程建设的因素之一。

退休返聘老教师对课程建设关注度不高。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与其他民办高校一样,聘请了大批从公办高校(主要是公办本科院校)退休的老教授来校任教,对教学和学校发展起到了支撑和保障作用,但其聘任合同期短,合同内没有约定课程建设任务,又没有继续评职称评奖等动力驱动,导致其对开展课程建设关注度不高。还有,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外地,缺少社会资源,与本地的行业企业联系沟通少,在新环境下很难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有所作为。并且退休后他们对本专业本课程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关注少,与时俱进的程度不够,短时间很难实现从教学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向应用技术型教师转变,这也是影响课程建设成效的因素之一。

应用型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多数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没有建立应用型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责任义务不明确,条件支撑不完善,激励措施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