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四、“PBL”教学模式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是“一天一个问题”。每天的教学过程中基本都有“问题—访查(分析)—计算(写报告)—回顾—呈现—总结”等六个过程。通过这六个过程完成一个“问题”,学生在校三年解决300多个问题,为进入就业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根据“PBL”教学模式的理念和在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将每个“问题”分为五个环节,三个阶段。五个环节为“提出问题和分组、查找并记录资料、整理演说资料、进行演说、总结”。三个阶段为第一阶段提出问题,查找并记录相关资料。第二阶段整理需要演说的资料。第三阶段演说、总结。

例如,问题1:某车型蓄电池经常没电,如何检修?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和以下3个有关电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1)蓄电池的结构与原理。

(2)发电机充电电路。

(3)发电机的结构及原理。

2.课堂安排。

时间:6个课时,分为3个阶段,5人/组,共计10组。地点:理实一体化教室,为了避免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缺乏目的性,课前准备与课题相关的小问题,提供给各组,如:①蓄电池的组成及原理?②发电机是如何给蓄电池充电的?③发电机的结构及原理是什么?

第一阶段根据问题查找并记录相关资料,时间两个课时。告知学生通过这个问题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通过电脑、手机、教材、辅导书籍等方法查找并记录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所要查找的问题没有目的性,教师提示课前准备好的相关小问题,以防止学生思路偏离。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小组用手机查资料的进展,对于小组问题较多的予以适当的指导。

第二阶段整理需要演说的资料,时间两个课时。根据“阶段一”查找和记录的资料,学生对于“某车型蓄电池经常没电,如何检修?”的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将维修方案整理到演说PPT上。通过这个阶段学生不仅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还可以锻炼学生对于文字的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阶段演说、总结,时间两个课时。在阶段二每个小组都有了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通过PPT来展示各个小组的解决问题方法。通过不断的演讲学生不但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每个小组演说结束后,教师要给出适当的点评,所有小组演说完毕,教师进行总体的点评。

通过三个阶段的实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代“满堂灌”“填鸭式”的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