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层面

(一)学校层面

1.学校学科管理模式不均衡

目前全国的职业本科院校并不多,职业本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是以理工类为特色,其目的是能够适应市场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本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策略过程中,都偏向于专业类课程,而对于其他公共类的通识性课程的重视程度则有所下降,尤其思政课。近三年,国家大力倡导课程思政,无论是哪门学科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还要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不同的学科教学中,以达到教书育人的课堂效果。但从目前职业本科的学科课程安排来看,虽然各个院校也在落实国家对于思政课的相关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未能体现出思政课在学校中的地位,校级领导以及各二级学院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导致二级学院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意识薄弱,一直认为思政课在他们就业时起不到太大作用,学与不学都可以,一心只想学好专业课,拿各种专业课方面奖项即可。综合以上因素,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失去了授课的激情与信心,尤其是青年思政课教师,在他们充满激情,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斗志的时期,如果各个院校不能及时给他们提供展现各种能力的平台,那么将会降低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结果就是导致教师流失变动较大。

2.工作环境不完善

环境是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最看重的因素之一,无论是谁,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会对优越的环境有所需求。根据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人们对优越环境的需求是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一种适合生存和发展的层次,而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职业环境的需求也是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由于时代发展飞快,各个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青年思政课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想法更为新潮,更加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培育综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职业本科院校中,各个院校偏重专业课,导致思政课在院校中不受重视,思政课教学设备不足,授课环境偏弱,采取大班制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完全掌控每一位学生的动态,课堂上,有的学生钻空子在底下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事情,这就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进而影响教师成就感的获得。同时职业本科院校缺乏为青年思政课教师提供一个稳定的学习培训平台,导致青年思政课教师形成一种不求上进的心态,无法找到突破自己能力的途径,进而无法发挥出各自的潜能,进而从中降低了青年思政课教师继续钻研,提高自身能力的兴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