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职业本科教育历史与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的稳步发展使得制造业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工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强,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开始出现。英国于1945年发布的《珀西报告》率先提出要开设具有学位水准的全日制技术课程,1956年的《技术教育白皮书》和1963年的《罗宾斯报告》均再次强调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级工程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等,随后,在1966年合并建立了30所技术学院,标志着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英国正式形成,①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出台一系列政策同时完善职业教育的证书体系,时至今日,英国的职业教育已拥有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层次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起初的三年制类似于我国现在所定义的专科层次;至70年代,在原先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实践学期,学制增加至4年,与我国所定义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类似,同时在这个阶段明确了高等职业大学与综合性大学的定位以及两者在学位、职业教育地位以及人才培养上各方面的异同点;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办学层次提高到硕士阶段,学制提高到五年,截至目前,德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考生主动选择比例、职业教育高校数量及学生数量均不逊色于综合性大学。
1976年5月,日本成立以技术教育为根本,研究生教育为主的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和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技术科学大学基本保持了“本科—硕士”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于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将高等职业教育提升至博士层次。②1991年,日本建立国家学位授予机构,规定本科毕业生在获得4年制大学毕业证书的同时,可获得机构授予的学士学位,即开始推行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新兴领域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日本于2017年设立了专门职业大学和专门职业短期大学,2019年这些大学开始在信息、营销、时尚、护理、医疗等方面招生,招生对象包括职业高中毕业生和社会人士等,学制为4年,毕业后授予学士(专门职)学位,这些大学的教师中具有实践经验的占比40%。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