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应用型课程探索与研究
王欢欢
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想要大力推进,就必须有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参与进来,将技术切实转化为生产力。在这种环境下,职业本科应运而生,以培养社会紧急需要的人才为目标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某种程度上缓解就业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迅速投放到社会中,弥补岗位缺失,促进产业升级。2014年,国务院提出探索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初,国家开始进行职业本科试点。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22所职业本科院校;2021年1—2月,全国又有8所院校转设为职业本科,3所院校正在筹备升为职业本科。各个省份均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所谓的应用型课程,是指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实用性,目的在于让学生学完课程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满足社会需要。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学生历年就业情况,分析大多数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所处的行业,以及他们具体承担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与企业进行合作,邀请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共同进行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关于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姜大源教授提出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来进行课程开发。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作为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之一,在2019年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于2020年8月底对学校全体老师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数次应用型课程说课培训,并制定了相应的验收标准以及奖惩制度,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以严标准、高要求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应用型课程建设。说课主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为依托,重新修改完善所任教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重构,设定教学情境并追求落到实处,制定评价指标对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持续性评价,逐步改进,更好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应用型课程说课推进过程主要依据的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着手。其中,课程定位是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男女占比、专业基础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日后授课过程中的课程安排,给学生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制定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的、适度的教学目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对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行业调查,筛选出典型的工作过程,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结构和重构,设置出既符合学情又符合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学情境,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明确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知识点矩阵,逐步深入,旨在从理论层面上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学效果。而应用型课程的实施则是首先要确保实训条件,学校近些年在二级学院申请的基础上大力投入资金进行实训室的建设,安装配套设施,保障了实训课程实施的前提。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面出发,将教学活动的主体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前由授课教师下发任务书,学生进行课前内容的预习并利用百度等软件搜集相关的资料,完成必要的知识储备;课中则是先由教师进行必要的知识点讲授,然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答疑解惑,之后通过模拟真实情境的实训巩固所学内容;课后进行小组互评和老师评价,形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评价,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最后是教学评价,在没有进行应用型课程改革之前,学生成绩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期末卷面成绩,没有注重课程实施中的过程性评价;应用型课程改革之后,卷面成绩变成了平时成绩,实训部分尤甚,这主要是因为实训部分更能彰显学生的工作能力,通过对比课程实施前后的及格率等内容说明教学效果。需要予以重视的是,课程并不是到此为止,要进行后续的跟踪调查,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持续改进。以会计专业为例,可以观察学生之后参加“新道杯”会计技能大赛以及考取初级会计资格证书的情况,评估课程的教学效果。
“2021年3月3日,海南科技职业大学2020年下半年的162个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实验项目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项目涵盖学校各个二级学院,除公共课部的某些课程之外,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包含在内,如材料与化工学院的石油产品分析检测课程、信息工程学院的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会计学院的税务信息系统智能化课程等,体现了学校层面大力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决心,授课教师们也全身心投入,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的授课质量,尽可能地培养出面向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则快讯表明,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作为一所职业本科院校在应用型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签署的国内首个“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实验”项目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然而,在具体的应用型课程改革项目落实过程中,也有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