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类课程授课内容偏重理论
2025年08月10日
(一)数学类课程授课内容偏重理论
普通本科院校理工科类专业均开设数学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相比中学数学,大学数学课程在难度和深度上均有较大提升,层次不同的学生数学基础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数学类课程教学并未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问题,授课内容依照选定教材的章节顺序讲解,虽然教材的章节是由浅入深的方式设置编排,但是教学内容仍然侧重学科理论知识。
大学数学课程严格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中学数学基础,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就很难在课上听懂,如高等数学课程要求学生有初等数学基础,若对函数部分知识理解不清,则很难理解后续的微积分内容,对于微积分内容,普通本科院校偏重理论讲授,课上罗列一堆定义、定理、公式,变相加大了学生对抽象复杂符号的理解难度,教学质量难以得不到保证。一是课程中有些定理的证明过程复杂、抽象,教学花了大把时间证明定理,最后学生理解困难,教师调动不了学习兴趣,存在教与学脱节的问题,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目标达不到。二是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占绝大部分课时,实践课时较少或没有,普通本科院校的数学类课程缺乏实践环节,课堂以理论授课为主、做练习题为辅的形式进行,即使有实践课时,也是做做题或学习使用数学软件实践,如MATLAB、LINGO等,即使使用了数学软件辅助实践,也就是课本知识的再验证,本质上还是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标。三是课程学时有限,理论知识做不到完整讲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理论知识讲授不完整,内容设计衔接不上,学生理解掌握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生学业压力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反感度也随之加大,教师授课难度也随之加大,最后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