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学生“课证融合”模式培育路径

二、计算机专业学生“课证融合”模式培育路径

学校积极支持响应国家号召,为就业及地区经济做贡献,大力实施1+X证书制度,但同时出现一个矛盾,学生虽然学习相关课程但在考取相应证书时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培训才能获得相关证书。出现这样的结果有几个原因:第一,学校设置的培育方案中开设的课程没有覆盖获得相应的证书所需知识内容,知识点存在偏差。与此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课程设计并未与职业本科教育的初衷完全融合,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完全对应地融入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岗位。第二,国家设置的证书考试内容不完全合理,与现实工作岗位有一定偏差,需要调整考核内容。尤其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技能证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方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课证融合”培育模式设计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调查相关专业市场,精准定位计算机相关岗位所需技能。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对接的职业有数据工程师、软件评测师、软件设计师、系统构架设计师等,对应的岗位有系统分析员、web网站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程序员、技术文档书写员、网络管理员、软件测试工程师和计算机认证培训师等;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包含软件开发与测试、数字媒体技术、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应用、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应用、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对应的岗位有软件开发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数据库管理员、web开发工程师、动画及数字媒体制作设计师、电子商务师、信息系统规划与管理师等;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对应岗位包括网络安装调试人员、网络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员、网络程序员、网络系统维护人员、网页制作等;物联网工程专业就业岗位涉及物联网产业工人、物联网硬件工程师、物联网开发工程师、物联网应用技术员、物联网构建技术员、物联网构建工程师等。

对应计算机相关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年级可对应考取不同的证书,总结如下表所示:

续 表

其次,开发与技能证书和岗位对接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教材。相对实用性强而且与岗位对接密切的证书是学生们考证的重要对象,如果本专业大多数学生都需要获得此证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发针对性的校企合作教材,让教材既符合获得证书的需求,又满足企业岗位的技能需要,一举两得。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一时期最基本又实用的证书便是计算机基础、MS Office应用和MS Office高级应用,且大多数职业本科院校都会开设此门课,如果能将教材与此证书的考试内容完美融合对接,学生便可在学习后直接考证,达到“课证融合”效果。大多数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只是简单涉及办公软件知识点,未能与岗位及证书内容相匹配,有些有匹配但匹配度不高,不能达到让学生考取证书的标准。职业本科院校若能改革课程内容,将企业岗位需求和证书内容对接,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将事半功倍。计算机类教材模式可采取活页教材编排模式,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资源获取更灵活有效。

最后,将证书获得率作为学生毕业考核项。“课证融合”模式培育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很大空间,计算机作为时代发展的代表性产业不可或缺,其衡量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证书相对丰富,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培育并鼓励以“课证融合”模式作为其衡量标准相对有效科学。除了课上鼓励获得外,辅之以强制性地将证书获得率作为学生毕业考核加分项将更有力促进“课证融合”培育模式的推行,作为计算机专业领域学生在学习4年后未能获得一项或几项二级以上证书,证明其学术和技能水平将不能达到毕业标准。

参考文献:

①伍先福,陈攀.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及其办学主体[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1(9):16—19.

②贺蓉蓉.新建本科院校要向职业本科院校进行战略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6):54—56.

③黄淑珍,高会娟,王晓红.职业本科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5):105—106.

④戴香玉.“课证融合”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个性化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旬刊,2018,352(10):126—127.

⑤江国文.“课证融合”式人才培育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例[J].科技风,2018,363(31):61—61.

⑥许远.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合”教材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7):32—40.

⑦夏奕.《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课证融合”[J].现代商贸工业,2015(8):147—149.

⑧郭江华,何翔,舒雯.“课证融合”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育探究——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1(2):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