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设计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提供给学生一个理论与实践一体式的工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去学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需要尽可能地构建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完成与实际较为相符的学习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进行的,教师充当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可以组建小组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职业综合能力素养。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式合作完成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应用数学”课程内容结构如图2所示,课程内容共分有十二章节,分别为函数、极限与连续、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定积分应用、微分方程、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分及其应用、多元函数积分及其应用、无穷级数等。传统课程知识点覆盖面较大,讲授过程通常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课程考核仍然采用纸质试题考核学生对定义定理的理解,公式的记忆和计算的基本功等的掌握程度。

图2 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不再是“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对传统课程结构进行知识解构,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构,即依据理论知识适度够用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满足岗位需求,以“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重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将以往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按照项目重构原有课程内容,第一、二、十二章通过细化内容,重点讲解经典模型及应用,将第三、四、八、十章的内容进行知识整合,组织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导数的应用,将第五、六、七、九、十一章的内容进行知识整合,组织教学内容,重点讲解积分的应用。重构过后的教学内容,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学生所学知识不仅有系统性,而且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完成知识应用与岗位需求相融合的教学目标。

图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数学”课程内容由不同载体构成,将课程单元与项目衔接起来,文章采用递进的方式对数学模型划分模块,学生通过对由易到难的数学模型模块进行循序渐进地学习,符合教学规律,设计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单元结构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数学”课程能够有效地组织课程内容,学生熟练地掌握课程知识和知识应用。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的实例应用中,以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方式,学生在实例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的过程中去学知识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