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层面

(三)教师个人层面

1.缺乏坚定的职业信念

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一名思政课教师,就要认真地去爱它,认可它,坚定我们的职业信念。心理学认为,对事物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对这件事情的投入力度,一个职业认同感高的教师必然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感受教育带来的荣誉和幸福。相反,若只是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那必定会消极被动地工作,斤斤计较、怨天尤人,从而影响职业幸福感的获得。从现状来看,大多数青年思政课教师缺乏坚定的职业信念,尤其是职业本科,教师们只是把思政课当作一种应付性任务来完成,换句话说就是完成任务即可。在他们意识中,这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他们内心真正向往的职业。有的教师则在职业之外选择开展自己的副业,进而把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当作是一种创业失败后的保障,则不是从内心真正热爱这份职业,因此,想要获得职业幸福感是无法实现的事情。

2.缺乏自我上进的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是最能与学生走到一起的一批“引路人”,而要做好新时代新人的“引路人”,则需要与时代共同进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掌握的知识或许比我们多,比我们先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干巴巴的理论知识,已经无法吸引当今时代的“弄潮儿”。因此,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思政课的课堂“抬头率”。但并不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能做到,尤其一些选择安逸的青年教师,他们选择了得过且过,毫无继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在评职称方面,也是带有功利性的利益去评,而不是从提高自身而去评职称,有的青年思政课教师评上讲师后便选择止步不前,这样戴着利益的面纱去从事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是无法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