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的主要构成要素
1.工作场所的真实性
“PBL”教学模式“问题”的设计是成败的关键,在每一个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工作场所的真实性,尽可能使实训室内的“问题”更贴近岗位中的真实“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的需求。
2.目标要明确
(1)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
(3)塑造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高质量的“问题”
“PBL”教学模式是教师对“问题”的提出,学生根据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要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难度适中,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能够解决目标中所要求的诸多问题,从而实现课程目标。所以“问题”的质量很关键,任课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等对“问题”的设计应适度,切莫贪大求全,也不可过于简单化,高质量的“问题”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
4.教学过程
“LPL”教学模式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学习,教师先讲一遍理论,再示范一遍实操,最后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学习中。
对近年省、市技能大赛和全国技能大赛设置的故障点进行梳理,将不同的故障点归类—分解—提炼,转化成可以在“PBL”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质量问题”,使“问题”变得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
“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实施过程是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师引导或学生查询资料获得学生所需的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整体教学过程学生都是处于主动学习中。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问题提出。学生针对问题查找并记录相关资料,约45分钟。
第二阶段是问题解决。教师根据大赛设置故障,学生进行排除,约135分钟。
第三阶段是问题总结。各小组总结汇报,教师逐一点评,约90分钟。
每个阶段各个小组都像是开专题方案会议一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作为本小组的领导人,轮流选出一名记录员,记录收集到的知识。如果个别小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偏离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教师没有必要立马指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为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正是每个学生值得学习和引以为戒的地方,对于学生的学习更有价值。在最后一个阶段每个小组合力制作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每一个小组汇报完毕后进行适当的点评。当学生通过各种曲折、小组间的协作和努力后,获得“问题”的答案或方法的时候,学生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驱使着他期待下一个“问题”的解决。
5.考核制度
取消传统考核制度,采用过程性考核制度。过程性考核制度是根据整个学期每个小组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考核,如PPT的制作质量、完成问题质量、每个组员的积极性等方面,来制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评价等级,为了避免有些学生“滥竽充数”,采取小组各个组员等级平均制,根据小组各个成员的表现情况,教师客观地给每个成员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作为本小组每个人的成绩,以提高每个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所以,“PBL”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模式,它包括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而学习者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获取关键的知识历练问题的解决能力,自主学习的策略,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