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困境
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通过媒体获得的信息更多更全,所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虽然在不断改革,取得的成绩也比较突出,但是在职业本科院校中仍然存在教师无力、学生无感、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这要求职业本科思政教师要有更敏锐的感知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职业本科思政教师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点困境:
第一,传媒时代的发展,拉开师生距离感。随着信息传媒的发展,学生在网上冲浪的时间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有限,很容易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进行混淆吸收。当大学生无心吸收了不良信息后,往往会对教师的课堂讲授内容产生怀疑,并从内心拒绝接收教师传递的有效信息。而相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对于网络的适应程度一直比学生的适应程度慢,并且由于大数据的普及,教师接触的信息领域与学生平时接触的信息领域有所差异,这导致教师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继而无法做好学生的焦点问题疏导工作,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从而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难度。
第二,学生特点突出,教学方法枯燥。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课,授课形式主要依靠于讲授,但是对于职业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习惯并感兴趣于动手能力比较强的课程。相比之下,思政课对学生而言,就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尤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课堂,对于职业本科的学生而言,本身缺乏趣味性的思政课,更加无法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融入课堂深度较浅,严重阻碍了思想道德的建设成果。面对这种现状,思政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略显单一,学生一开始对课程的期待感渐渐降低,思政课教学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专业性较强,容易产生错觉。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公共必修课,是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但是职业本科院校的学生的专业均是技术型的专业,思政课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相隔较远,这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己与思政课之间距离相对较远的错觉。这一种错觉会让当前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无意识地远离思政课。另外,对于职业本科院校的思政教师而言,在掌握思政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各专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对教师的难度相对较大。所以,职业本科院校思政课的讲授内容容易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隔甚远,无形之中将学生推离课堂。最终,课堂中只保证了签到率,而无法保证抬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