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正如习总书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医孔子学院所讲:“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这是对中医药学中肯的评价和科学的定位,中医药学虽然是一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医学体系,但她包涵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和宝贵精髓,也是中医药学学术长青、历久弥新的根基。
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各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包括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埃及医学、古希腊医学等,都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大多数传统医学都逐渐萎缩,甚至消亡。只有中医药学例外,虽然经历了种种压迫、冲击,甚至面临取缔的危机,但是中医药学以其确切的临床疗效、系统的理论体系、先进的健康理念、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抗争中求得生存,在曲折中努力发展。当前,全球医学目的和医疗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维护健康成为医学发展方向,在党和政府大力扶持下,中医药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亦为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贡献智慧。并将引领世界传统医学的发展,为世界生命科学的进步和全人类健康做出中医药学的独特贡献。
中医药学虽然经历跌宕起伏、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但能够抵挡住工业文明的冲击,并焕发勃勃生机,充满活力,有其固有的原因。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说:中国人以他们的特殊天才发展起了中国的医学,这种发展所循的道路和欧洲迥然不同,其差别之大,可能超过了任何其他领域。迥然不同的根本是她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系统而完备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循环不已,不断发展,保证了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学术经久不衰。
张伯礼有一位德国学生,叫昆特·内,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和欧洲传统医学比较研究》。研究结论是欧洲传统医学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更多的是简单的治疗经验:所用的植物药,没有药性理论,没有炮制,更没有配伍;临床使用单味药,简单加工,几乎没有制剂。这样原始粗糙的传统医学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已经荡然无存了。他很感慨地讲,没有理论就没有根基,连经验也是低层次的,一遇现代文明的冲击就难以生存发展。
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颁奖词是“屠呦呦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我陪屠先生去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有一个活动是与卡罗林斯卡学院教授们座谈。其中有位专家讲:屠老师得到诺贝尔奖,我们担心会不会造成中国科学家都去从每一味药中寻找有效单体成分,而忽略了你们最宝贵的复方,还有你们药性理论啊!
真是万里之外有知音。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其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学术长青,自有其内在道理,在长期医学实践中所积累的临床经验与古代哲学有机融合,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药学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