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中医药科研转化新模式

(三)创立“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中医药科研转化新模式

遵循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创新药物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创立的“理论+临床+科研”的发展模式。络病证治与脉络学说汇集数千年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与经验精华,同时以中医为主题多学科交叉,既坚持中医整体、系统、辨证、恒动的气血相关理论特色与思维优势,又汲取了西医学及系统生物学等新兴学科血管病变研究的前沿进展。在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的基础上,围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流感等临床重大疾病开展深入的研究,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同时以微血管为研究切入点,提出脉络学说“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理论,形成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这是中医络病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原创成果。

临床方面针对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血管性病变的发生、发展共性规律与病理环节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促进血管病变病因病机新认识及创新药物的组方原创研究,建立临床科研基地——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河北以岭医院心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河北以岭医院内分泌科和肌萎缩科,建立国内首家络病门诊。同时,建立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建立以中医络病理论创新为指导的新药研发技术体系,具备创新中医药、化学生物药、健康保健产品在内的多个领域知识结构年龄合理的高素质研发团队,目前已研发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的津力达颗粒、辅助治疗肿瘤的养正消积胶囊和治疗流感感冒的连花清瘟胶囊10余个专利新药,以及一批临床研究阶段、临床前研究阶段系统品种,形成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系列专利药物产品群,为临床重大疾病防治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

实验研究揭示通络药物药效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进一步佐证了脉络学说在血管性病变治疗中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采用国际公认又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与安慰剂或阳性药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通络药物临床疗效。基础实验和循证评价亦成为中医学术成果转化新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络病理论的创新由临床组方原创来实现,基础研究结果由临床循证研究加以证实,临床研究结果由基础研究数据加以诠释,理论科学价值由临床实验数据加以佐证。“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五位一体的学术创新发展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络病学学科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