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之后多从“内因致病”论治中风病

(二)金元之后多从“内因致病”论治中风病

至金元时代,许多医家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刘河间提出“心火暴盛”的观点,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则以为“湿痰生热”所致。三家虽立论不同,但都偏重于内在因素,这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个重大转折。与此同时,王履又提出“真中风”与“类中风”的论点,《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明确指出,外风入中所致的病证是“真中风”;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以内风立论的中风应是“类中风”。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非风》中也提出了“中风非风”的论点,认为本病的发生“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凡此病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其病机是“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猝然仆倒……”王肯堂十分重视饮食习惯和营养成分与中风发病的关系,指出“久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损伤心脾。”清代沈金鳌则从体质类型与发病关系做了阐发,他说:“肥人多中风。河间曰: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故多卒中也。”(《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叶天士综合诸家学说,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导致“内风旋动”的发病机制;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气虚血瘀”而成。上述各家对火、气、痰、湿、瘀血阻络等致病因素都分别做了探讨,对于完善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