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邪和扶正相兼顾
“扶正消癥法”是朱良春在前人治疗肿瘤的经验上,结合自身运用虫类药的独特经验总结而来。他认为,治疗肿瘤主要在于扶正、祛邪两方面,早期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中期攻补兼施;晚期则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所谓攻不伤正,补不留寇,养正积自消,且虫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性喜攻逐走窜,通经达络,搜剔疏利,易被人体吸收和起效,故其功效可靠,临床治疗胃癌、肝癌、淋巴瘤、肺癌、肠癌等恶性肿瘤效果颇佳。“扶正消癥法”应贯穿肿瘤患者治疗的始终,根据患者的正邪虚实不断调整,消癥采用清热泻毒、涤痰散结、化瘀软坚等法。扶正采用补气温阳、滋阴养血、补脾健中等方法,在祛邪的同时,必须根据患者阴阳气血的偏颇予以调补,才能改善症状,稳定病情,所谓“养正积自消也”。补益侧重于先后天之根本——脾肾二脏,培补肾脏以益先天,先天得充可资五脏,补养脾胃以资后天,后天得充,五脏得源。
何任对肿瘤的诊治,提出了“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的十二字心法。他认为:十二字是一个大原则,“扶正”与“祛邪”不可偏废,因为扶正可以加强祛邪的作用,而祛邪也是为了保存正气。“不断扶正”,就是指治疗全过程自始至终注意调整正气,培益本元,使患者提高抗病能力。但在不同阶段,用药程度上有轻重区别。不论何种癌症,“不断扶正”是主要的。扶正即是扶助人体对“邪”的防御能力,使人体达到正常功能,就是“培本”。“适时祛邪”或“适时攻邪”就是视时机适当用中药抗癌药。所谓“适时”即用其他方法攻邪后,中药就不一定再用攻癌药物;如果化疗、放疗告一段落或结束了,患者处在体力较好恢复时期,可以适时多用些抗癌中药。“随证治之”是指随癌症患者病情发生的变化灵活应用相应的药物。何任指出:患者出现的证,多数是癌肿本身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也是不可不知和不可不辨的。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由于症状的轻重,病程的短长,以及年龄、性别的差异,饮食环境的不同,出现的症状多种多样,视病情而进出。在“不断扶正,适时攻邪”的原则下,掌握好“随证治之”。既有助于了解癌肿的好、坏、进、退,又能取得良好效果。
刘嘉湘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国内率先提出“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将扶正法很好地应用于肿瘤的诊治中。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由于正确处理了辨证与辨病、局部与整体、正气与邪气的关系,因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正虚致瘤,扶正治癌”理论体系,在指导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刘嘉湘主张“扶正之中寓于祛邪”,扶正是根本,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为祛邪创造条件;祛邪是目的,“祛邪之中意在扶正”,祛邪既可攻夺邪实,又可进一步顾护正气,而且祛邪的药物最终也要通过人体才能发挥作用。扶正与祛邪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扶正法为主治疗肿瘤,有别于一般所谓之“补法”,强调扶正绝对不是简单地加用党参、黄芪、当归、熟地黄等滋补药物,而是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进行四诊合参,审证求因判明其属于阴虚或阳虚,气虚或血虚而分别治之。尤其重视舌诊,认为舌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连,故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变化无不在舌象上有所反应,根据舌质和舌体的情况,正确灵活地辨证施治,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归于平衡,每每见效,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确地运用扶正法,可调整体内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功能,纠正异常的免疫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