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冠心病研究
2025年08月10日
3.从脾论治冠心病研究
《素问·经脉别论》“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和《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明确指出水谷精微须经“脉道”才能输布全身,脉道贯通尚需脾胃化生精微方得以维持;脾失健运、精气衰少则脉道不利。随着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改变,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辽宁中医药大学杨关林带领的证候研究团队,在2013年“973”计划项目资助下,开展了从脾论治冠心病的研究。
(1)“脉道不利”探讨 冠心病患者较肥胖并常伴血脂异常,究其原因,与平素过食肥甘助阳化热、消烁阴液致脉膜失润,或外感水湿之气内舍于脾致血脉瘀塞,或脾虚不能濡养脉道,最终导致黏腻之痰饮与脂液黏附并浸淫脉道有关。
(2)从脾论治冠心病 《内经》“脾病,脉道不利”为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因运化失常,气血亏虚,脉道失养,心脉不利致胸痹不适的冠心病脾虚证患者,治当补益脾气为主;对脾受邪困,湿邪痰浊或瘀血停滞脉道致胸痹不通的脾实患者,则当除湿祛痰化瘀为主;由于该病临床往往虚实夹杂出现,故治当兼顾虚实;特别是体虚或老年患者,通过调补脾胃可使其气血充沛,防止脉道不利而达到预防冠心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