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涕症——病症名创新

2.多涕症——病症名创新

(1)疾病概述 《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可见五液是人体津液的一部分。而涕来自肺液,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涕能滋润鼻窍,湿润所吸入的空气、黏附灰尘等。但涕液过多或过少都是病态。过多了即为本病。

(2)病症名创新 干祖望最早定义了“多涕症”的病名:涕多如清水或稀浊,遇寒冷或热气熏蒸鼻窍时即自淋外溢。与西医的食入性或环境性变应性鼻炎症状较为吻合。本病多见于儿童或老年人,或久病体虚者。好发于冬季。

多涕症的病因病机主要分为肺气壅滞、肺卫不固、肾阳不足3类。肺气壅滞者,体禀阳盛,肺气壅积,化热为火,火可溶金成水而为涕;肺卫不固者,禀赋体弱,正气不充,肺气不足,卫气虚弱,藩篱失职以无权摄纳而涕多自淋;肾阳不足者,年老肾衰,或房劳虚损,肾虚元阳不足,不能温煊五脏阳气,津液失其温化而成涕多。

长期清涕奇多,冬季尤甚,涕清稀如水或稀浊,用手拎之,毫无黏手之感,常不由自主而又无法控制地淋溢。小儿多从两鼻孔淌出于上唇部;老年人常悬在鼻尖而滴下,尤其是在寒冷的环境里或进服热汤、热稀饭时则更为明显。并无头痛、鼻痒、喷嚏及其他明显症状,可确诊为本病。

多涕症在辨证论治上,主要也从这3个类型出发。

1)肺气壅滞证:本证多为实证,常见于小儿或少数成人。临床表现为鼻涕奇多,其质清稀而白浊,绵绵不断地自淋外溢。部分小儿可见鼻唇沟被涕液长期浸蚀的粉草绿色糜烂的痕迹。鼻腔黏膜潮红。舌薄黄苔,舌质偏红,脉平或大而有力。

治法:宣泄肺气法。代表方:葶苈大枣汤合泻白散化裁:桑白皮、甜葶苈子、马兜铃、天竺黄、薄荷、桔梗、杏仁、大枣、甘草等。

2)肺卫不固证:多见于体弱多病、久病或后天脾胃失调,终致肺卫气虚,卫气失藩篱之职。肺主皮毛,鼻为肺窍,故而涕多难敛。平时易于感冒,舌质淡白而胖,舌边有齿印,脉虚软。

治法:益气固卫法。代表方:玉屏风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穞豆衣、防风、升麻、诃子、柴胡等。

3)肾阳不足证:肾为蕴藏元阳之脏,温暖五脏及一身之阳气。肾阳不足无以温煦,难以蒸化涕液而淋沥自溢。临床上多见于男子八八、妇女七七之后,天癸已竭而阳气式微者。平时伴见怕冷,舌质淡,脉细沉。

治法:温补肾阳法。代表方:桂附八味丸合缩泉丸化裁:桂枝(或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益智仁、乌药、覆盆子、茯苓、胡桃肉等。

若见涕色偏淡黄而稠者,可配合清肝之品,如龙胆草、菊花、辛夷、藿香等,但应中病即止,后期宜健脾化浊调理。

涕是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肺相通。干祖望提出了“多涕症”的病名,对于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汇总,单就“多涕”之症状进行了详尽的病因病机分析和辨证分型,为临床诊断和处方用药提供了依据。

近现代由于现代医学的介入,中医病名在临床上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很多疾病的古名称已鲜有人知。而干祖望提出了新的中医学病名,并被大量临床医生接受和采用,并纳入临床治疗,这是较为少见,也是颇见功力的创新,也是医者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疾病把握能力的综合表现。

干祖望认为本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一种缓慢发展而不受人关注的慢性病,除了清涕多并无其他症状。本病和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多涕在性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虽然都有“水样多涕”的症状,但是二者还伴发有鼻痒、变应性鼻炎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阳性及血管运动性鼻聚而生成清涕。

另外,通过深入了解多涕症,对“涕”的认识也得以深入,涕既是生理性的鼻之津液,又是病理产物和病理表现,准确辨别这一点对临床工作者来说也是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