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外感热病学的建设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邓铁涛很早就开始着手统一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工作。在深入研究了温病学说的基础上,邓铁涛进一步提出统一寒温辨证,建立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思想,他认为:“温病学说是仲景学说的发展,大大补充了仲景的《伤寒论》,两者合起来才成为比较完整的外感热病学说,分开则均有所偏,各有所不足。”1970年邓铁涛撰写《发热性传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收于1971年广州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新编》),将寒、温学说融合,形成初步的外感热病辨证论治提纲。1981年《外感发热病统一辨证刍议》专篇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病因、病机、辨证、实践等方面系统论证了统一寒温辨证的必然性、可行性,并提供了外感发热病的辨证提纲。其主要观点有:① 外感病从六经辨证到卫气营血辨证是一分为二的过程,由合到分是一个发展,今天把伤寒与温病学说统一起来,名之为“外感病学”,这种由分到合也是一个发展。② 病因方面,吴鞠通的三原理论(气候与环境、人体内在因素、致病物质)、外感六淫均可通用,是统一寒温辨证的基础。③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三者相关联而各有所长,必须求同存异将三者综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辨证纲领。④ 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若是瘟疫应先考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定位,更应结合西医传染病方面的辨病。⑤ 内伤病之发热与其他杂病的发热应加以鉴别。
由此,邓铁涛在文中详细分析了3种辨证方法的优劣。他认为伤寒论六经辨证“对寒邪发病的论述比较详细,对外感热病常见证如热入营血、邪陷心包,热盛风动,伤阴、动血等候未有详论”,因而“无可否认,它未能全面地掌握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则是事实。”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解放以来,对传染病的辨证,多采用叶氏之法,临床实践证明有效。但叶氏卫、气、营、血辨证,只有大纲,未有条目,未做系统之论述,故仍有不完备之处。”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其优点是结合病邪之不同(9种温病)与侵犯之脏腑(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共同辨证,有纲有目,较之叶氏卫、气、营、血更为详细,但在临床运用上,却不及卫、气、营、血辨证法易于掌握。”因此,3种辨证法各有优缺点。由于温病学说辨证法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后者补充了前者的不足。因此“将三者综合起来,拟订一个统一的辨证纲领,以掌握外感病的发病规律,是完全可能的。”
此后,邓铁涛逐步完善了其将伤寒与温病统一为外感热病学的思想。在其2004年所著的《实用中医诊断学》一书中,将发热病依张仲景之法划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并系统总结并详细阐述了发热病的辨证提纲。对于外感发热病辨证纲要提出:外感发热病包括伤寒三阳病证和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诊断上应统一寒温辨证。首先结合发病季节,辨其属于风寒、风温、湿温、暑温、秋燥、冬温、温毒等。然后鉴别其发热之表、里、半表半里,及营及血。表证发热,以发热、恶寒同时并见为特点,包括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风温(热)表证(卫分证)、湿温表证(卫分证)、秋燥表证(卫分证)。半表半里发热,特点是寒热往来,包括少阳证、疟疾。里证发热主要有阳明经证、阳明腑证、热邪壅肺证(气分证)、暑温气分证、脾胃湿热证(湿温气分证)、肝胆湿热证、疫毒内陷证(营分证)、热陷心包证(营分证)、热入营分证、热在血分证、热盛动风证等。
中医学术史上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已久,邓铁涛倡导外感发热病统一寒温辨证,进而提出创建中医发热病学以研究发热病的证治规律,统一外感、内伤发热之辨证论治。这一学术思想在中医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外感热病学在现代作为重要的学术发展。在邓铁涛的影响下,现今多数中医学者已认识到伤寒和温病都属于外感热病范围,也认识到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寒温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已产生大量成果。无论将来中医学界能否成功建立起独立而系统的《中医发热病学》学科体系,邓铁涛对此做出的努力与贡献,都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