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血瘀证诊断标准

1.制定血瘀证诊断标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次全国活血化瘀学术会议于1982年在上海召开。在该次会议上,陈可冀等在系统复习传统血瘀证相关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将症状、体征等宏观表征和理化检查指标相结合,制定了中医药学术界第一个证候诊断标准——“血瘀证诊断标准”。该标准在明确了血瘀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结合了实验室理化指标,如血液流变性异常、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脑血管造影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示有血管栓塞等,首次将现代理化指标纳入证候诊断的领域,为血瘀证定量诊断提供了量化根据,对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起到示范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血瘀证的诊断和治疗,1986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又对此标准进行修订,增加了相关实验室指标,使诊断的客观化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了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1988年召开的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又制定了国际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该标准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

尽管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不断完善,如何对血瘀程度进行量化评价一直是中医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使血瘀证诊断标准量化和规范化,20世纪80年代,陈可冀等通过大样本临床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方法,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该标准涉及的相关理化指标和宏观体征都以定量形式出现,通过分值积累,可明确诊断是否存在血瘀,并可量化血瘀的轻重程度,为中医证候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提供了范例。

2014年,陈可冀等又在总结多年活血化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性研究、诊断试验、实用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实用性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进一步提高了血瘀证诊断标准的临床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