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毒损脑络”病机假说,阐释病络络病概念
王永炎在1997年发表的“关于提高脑血管病疗效难点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中风病不同的病程阶段,其证候表现不同,具体到治疗必需重视“毒邪”的作用。毒,何谓也,主要是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中风后,可产生瘀毒、热毒、痰毒等,毒邪可损伤脑络,包括浮络、孙络与缠络。中风急性期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参与了细胞损伤链的过程,是有毒的物质,中医的治疗有清除及抑制这些有毒物质产生的作用。在辨证与方药方面考虑到毒邪的作用以解毒为大法,疗效有一定的提高。因而强调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的突破口就中医学而言,是应重视病因病理学说的发展,“毒邪”和“络病”可以作为深入研究的切入点,也即中西医共同研究的结合点。
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关于揭示“毒损脑络”科学内涵的基础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了络脉、病络、络病的概念,如王永炎指出络脉是功能结构载体,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一类疾病,邪入络脉标志着疾病的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虚滞、瘀阻、毒损络脉。络毒蕴结代表了细胞、组织形态学的不可逆转的变化。病络概念的外延是络脉某种具体的非正常的状态,而内涵是以证候表达为核心的联系病因病机的多维界面的动态时空因素,直接提供干预的依据。进而又提出“新病入络”“急病入络”的观点,并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研究。同时,延伸到对玄府概念的诠释,开展了中医玄府的理论研究,以丰富中医络病、脑病理论,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
基于以上病机假说,还完成了“脑梗死急性期火毒证辨证规范的初步建立及验证”项目,以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四诊信息和生物学指标群为切入点,通过对火毒证致病特点、动态演变过程及转化节点的研究,初步建立脑梗死急性期火毒证辨证规范并加以验证,实现了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临床可辨识、可把握、可应用的目的。该研究成果获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