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  景

一、背  景

方剂集中医理法方药于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医药防病去疾的特色,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治则、治法和独特的药物配伍理论。从古至今,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仅总结出了大量疗效可靠的处方,而且从中总结出一套遣药组方的理论。因此,通过深入挖掘国医大师在方剂理论及实践方面的创新,以及对方剂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中药复方治疗的针对性,扩大其应用范围,对于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方剂发展的历史看,方是历代医家记录临床经验的方式,其中隐含了对各种病证独到的治法,因此法是由方发展衍化而来。自商代“伊尹制汤液”的传说,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方剂数量已发展到几十万首。从方剂理论的发展进程来看,一是先秦两汉时期,随着君臣佐使构方理论及药物气味、七情配伍理论形成,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稳定的方剂理论体系框架;二是宋末金元时期,随着方剂功效及方论的出现与发展,方剂理论实现了“药-方-效-证”与“证-法-方-药”的统一;三是明清时期,由于方剂分类方法的进步,尤其是清代汪昂《医方集解》创立的综合分类法,解决了方剂长期以来不能自成体系的分类问题,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出了“医门八法”的概念,强调了法的重要性,标志着中医方剂学的初步形成;四是近现代时期,由于近代中国疫病流行,在温病治法上创立了四时外感病的治法等,补充和完善了方剂学理论体系。

随着方剂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迅速,在方剂与治法、方剂组成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方剂剂型与煎服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尤其是在方剂组成配伍研究方面,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发掘。然而方剂学理论的发展,却不尽然是随着学科的建设而得到同步提升与发展,依然存在着功效与适应证及其方义分析理论模式标准化不够等现象。此外,《内经》与后世方剂理论的对比发展研究并不十分充分,近现代方剂学教材中的方剂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尤其临床上面对多个朝代遗留下来数十万首的方剂,如何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面对复杂的临床疾病,临床中医大夫如何精确处方以达到良好疗效?组方规律研究事实上贯穿于中医临证的始终,中医治病开方,每一张方子都体现着医者对处方“合理性”追求,因此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探讨方剂理论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系统性分析总结4位国医大师对方剂理论及应用的传承与创新的认识,从而找出制方规律性并指导方剂学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就显得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