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理论继承创新
中医对风湿病的治疗源远流长,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素问·痹论》《灵枢·周痹》,即已将风湿病进行最系统的分类,后世医家循而揭之,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治疗体系。而对风湿病中医理论的全面继承和系统研究发展则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1981年在路志正和赵金铎、谢海洲等老专家倡导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成立了最早以研究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为主要方向的科室即内科研究室。随着30余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医药在风湿病防治方面突显优势。现代科学研究从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多角度对中医药干预风湿病的疗效和机制做出了阐释,中医药走上国际舞台,并不断得到认可。在全面继承风湿病领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中医核心理论,深入开展一系列基础及临床研究,确立中医药在类风湿关节炎(RA)、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强直性脊柱炎(AS)、纤维肌痛综合征(FM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疑难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终点事件——骨破坏的认识,受中医传统五体理论“肾主骨”“肝主筋”的影响,很多医家认为,RA发病乃肝肾不足则筋骨不充,复感外邪则留驻筋脉肌肉腠理之间,久而成痹。然而早期患者多无明显肾虚表现,RA活动期特别是早、中期,即可见骨侵蚀和骨破坏,现代研究对RA骨破坏的放射学研究发现清热活血类方药能有效延缓活动期RA骨破坏进程,从而提出湿热瘀阻是活动期RA的核心病机,也是导致活动期RA骨破坏的病机关键。基础研究针对AS炎症-骨破坏-骨化三个核心病理阶段,证实补肾活血法及有效组分的抗炎作用及抑制AS骨化及骨破坏进程。路氏润燥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增效研究,证实针药并用、综合治疗方案的中医特色优势。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SLE对撤减激素和保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作用研究表明中药可明显提高SLE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有助于激素的减量,防止停药后反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药物研究方面,临床研究证实单用雷公藤多苷治疗RA的效果不亚于单用甲氨蝶呤,雷公藤多苷与甲氨蝶呤联合使用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甲氨蝶呤,雷公藤的后续研究被认为极有发展前景。多项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证——红斑狼疮”项目及“青蒿素琥酯治疗狼疮肾炎的4期临床研究”等项目结果值得期待,引起国际学者关注。
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证实,中医药在风湿病治疗过程中可降低疾病活动度、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独特的疗效优势。然而,因其病情复杂、病程迁延、病情反复、致残率高、棘手难治等特点,目前风湿病的治疗仍存在问题和难点。如在药物快速起效、迅速控制病情、预防关节破坏及并发症的出现、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疾病的长期缓解、减低中药的毒副作用等方面,仍需在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精髓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医学技术对中医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攻克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