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系统文化,“生生”的内涵是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生生之道所蕴含的生命理性,也说明中国哲学实质上为生命哲学。中医学是传统文化中“生生之道”与“生生之具”完美结合的典型,正如陆广莘归结中医药学的学术思想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对中医学生生之道的阐发,归根到底是出于对生命的认知。人类有漫长的生存史和进化史,人体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自演化、自稳态、自选择、自调节、自适应、自清除”功能的高级生命体。针药及于身,全靠神气应。这个“应”,就是生命的选择和生命的回声。
从中医学的实践来看,人的生生之气是中医学“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的目标对象,是具体识别环境利害药毒的取舍标准及对之转化利用为生生之具的聚合规则的主体价值标准,是中医药之所以取效的依靠力量。离开人的生生之气,就无法显示中医药的疗效和无法说明中医药的疗效之理。
当前我国的医疗技术创新应该充分吸收中医学的先进理念,挣脱分析还原思维模式的禁锢,跳出忽视人体内在卫生资源的误区,大力支持研究、发展旨在改善、调动人体自身康复、愈病能力的技术,充分利用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减少外在性卫生资源的投入,促使我国尽快走出医疗经济困境,高效地发展我国卫生事业,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陆广莘.中医学之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陆广莘.中医学之道(增订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陆广莘.论中医的诊疗思想[A].自然辨证法研讨会,1979.
[4]陆广莘.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和中国医学发展模式[A].首届全国医学辩证法会,1981.
[5]陆广莘.中医学研究与中西医结合[A].中医药研究参考资料,1983.
[6]陆广莘.阴阳自和稳态演化模型[A].中医药研究参考资料,1984.
[7]陆广莘.中医学的理论模型及其临床思维方法[A].中医学方法论研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陆广莘.对中医学术及其发展战略的系统思考[A].全国中医学术发展战略会议,1987.
[9]陆广莘.论辨证与辨病问题[J].中国医药学报,1990(2):3-9,80.
[10]陆广莘.中医基础理论问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9-11.
[11]陆广莘.医学的目的与对象问题[J].医学与哲学,1995(11):561-564.
[12]陆广莘.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5):6-9.
[13]陆广莘.重建中医主体价值体系[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6):3-6.
[14]陆广莘.中医学的基础研究问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1):6-9.
[15]陆广莘.21世纪中医学向何处去[J].医学与哲学,2001(1):58-60.
[16]陆广莘.中医学的人类健康生态目标模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J].山西中医,2004(6):37-39.
[17]陆广莘.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J].读书,2005(9):3-25.
(执笔人:李海玉、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