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热相搏”学说

2.“瘀热相搏”学说

在急性外感热病中,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此时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对此,周仲瑛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瘀热相搏证”的概念,并将凉血化瘀治法的应用从临床引入科研,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瘀热相搏”学说。

(1)“瘀热相搏证”病机与临床表现 周仲瑛认为瘀热为患可见于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程中的严重阶段。由外感六淫化火,甚至酿毒,或温热疫毒,致火热炽盛,由气及血,血热内壅,热与血搏,血热互结所致的外感病证,临床常见于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炎、肠伤寒、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急性支气管炎、中毒性肺炎、禽流感、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坏死性胰腺炎、中毒性菌痢、过敏性紫癜等。

外感瘀热的形成常与外感六淫化火或温邪疫毒入侵有关。刘河间言六气皆能化火,六淫之中,风、暑、火、燥为阳邪,侵入人体之后,既可直接阳盛化毒,壅遏血分,又可耗伤阴津,炼血为瘀。而寒、湿虽为阴邪,但若久留不去,亦可郁而生热。“火热一旦形成,一方面可以波及营血,致气血壅滞,血流不畅,另一方面,也可劫灼营阴,耗伤血液,致使血液稠浊,停滞为瘀。最终,热与瘀壅滞在血分,相互搏结,难舍难分,酿成瘀热。外感温热火毒疫疠之邪,既可以直入经脉,侵及营血,也可以由表入里,随经传变,波及血分。因温热疫邪火热之性尤为酷烈,热愈炽则毒愈盛,热毒深入营血,不仅耗伤营阴,而且熏蒸煎熬,更使血液黏稠,血液不能随经畅行;同时热入血分壅遏不散,与有形之血相搏,留滞于脉络之中,遂致瘀热互结。”

周仲瑛认为,以感受外邪为始动因素所形成的瘀热,其瘀与热的关系多为因热致瘀,故而热重瘀亦重,热轻瘀亦轻。但若体内素有瘀滞,则更易与外来之热互相搏结。外感之中,因感受温邪疫毒由表入里者,病情深重,多具有严重的火热见证。周仲瑛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强调疗效的提高,必须重视辨证的准确,“瘀热相搏证”的辨证,不仅要详察血热、血瘀分别存在的症候,还要通过深入的症候特点的分析来掌握瘀热的整体存在。

1)血热征:外感所致者发热是必见之症,热势高低随病邪轻重及正气强弱而不同,血热则身热夜甚、发斑疹、舌红绛等。

2)血瘀征:可表现局部固定疼痛(刺痛、灼痛等)或胀满、结块,小腹硬满、疼痛拒按、小便自利,口唇、面部及眼周紫黑,颧颊或上身皮肤有明显的赤丝血缕,咽喉软腭、球结膜等处可见瘀点、瘀斑,神志昏愦、如狂、发狂。

3)出血征:各个部位均可出血,量多势急,甚则九窍而出;或迁延反复发作,血色黯红,深紫,或鲜血与紫暗血块混夹而出,质浓而稠;或肌肤外发瘀点,甚至瘀斑成片,大便黑亮而黏,小便短赤。

4)舌苔、脉象:舌质暗红或红绛,舌体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青筋暴突,舌苔黄或焦黄,脉象细数、沉实,或见涩、结、代。

以上征象凡血热与血瘀参见,结合病史分析,具有因果关系者,即可断为“瘀热”。再加某些症、征有鲜明特点者也可作为重要依据,如热病黄疸,本色鲜明,逐渐加深而肤色转为晦暗;出血量多与少量交替,血色鲜红与紫暗瘀块互见,瘀斑鲜红与紫暗错落;热病谵、狂转为神昏不语,而并无“痰”象等。

(2)“瘀热相搏证”的治疗 对于“瘀热相搏证”的治疗,当从叶天士“凉血散血”的法则,“凉血”与“散血”(化瘀)法联用达到既清血分之热,又散血中之瘀。使血凉则热自清,不致熬煎血液成瘀。化瘀可以孤其热势,使热无所附;而消瘀又可使脉络通畅,阻止瘀郁生热,化火酿毒。若由热生瘀,热重于瘀者,可配清热解毒或清热泻火,使血热无援,毒去而热自消,热消而瘀自散。若由瘀化热,瘀重于热者,在一般凉血散热基础上可加重化瘀之品,直至破血消积、虫蚁搜剔等法。而瘀热的外感病种每属急危重症,多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判断疗效从结合组与单独常规西药组多点比较,可体现其潜在优势。基本方药传统以犀角地黄汤为代表,峻剂可用抵当汤、下瘀血汤,药如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丹参、制大黄、桃仁、虻虫、土鳖虫等。

一般而言,外感所致瘀热,凉血应配清热解毒之品,祛除致瘀之源,散血可酌加通瘀之品,以使热无所附,若血热来自阴虚,尚需滋养为伍。由于致病因素不一,病理阶段先后不同,患者素体差异,往往表现瘀与热的轻重有别。为此,必须辨别孰主孰次,选用相应药物。热重于瘀者当以凉血为主,化瘀为辅,伍以清热泻火(解毒)之品;瘀重于热者则应加重行血活血之品,必要时还可配用下法下其瘀热。

此外,还应详察兼证、变证。瘀热搏结证在病变过程中,每易出现伤阴、动血、窍闭、厥脱。血热炽盛,极易耗伤津液,耗损营阴;血热血瘀,动血出血,亦易导致阴血亏耗。为此,当配合养阴增液之品;阴虚风动,又当加入凉肝息风。若瘀热阻窍,内闭心包,神昏谵语,可配伍开窍醒神之品。瘀热壅盛,耗气伤阴,阻滞气血,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易致内闭外脱;瘀热动血,血出过多,气随血脱,亦每有厥脱之变,治应同时合以益气养阴,扶正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