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语

四、结  语

中药在临床应用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形成了中药药性理论,对中药药性、功效、毒性、配伍等均有独到的阐释。然而,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随着中药应用范围的过大,有些中药在一定条件下新的毒副作用也时有发现。因此,不能停止于现有的中药毒性认识,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开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尤其是搞清楚常用中药的有效和有害物质基础及有毒成分的毒性特点、中毒剂量和时间。由于中药的作用相对温和,毒性的产生相对缓慢,往往是由于长期或反复用药造成的,其毒性发展的过程隐匿,现有的常规安全性研究方法的检测指标敏感性不足,因此毒性很难早期发现。近年来,有一些传统的无毒中药如何首乌、补骨脂等被发现在临床使用中发生明显的肝肾毒性;有些含何首乌、补骨脂的中药新药在临床前研究或在临床研究期间发现严重肝毒性,而造成研发失败。亟需建立重要脏器毒性早期发现新技术,研究中药毒性生物标志物,确立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做到早发现、早决断,提高中药成药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有毒中药共有80余种,绝大多数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安全性研究,其毒性性质、靶器官、毒性剂量和用药时间关系及毒性防治方法等均不清楚。即便是有少数中药曾经立项研究,但由于时间、经费、研究目标有限,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阐明。其收载的药材和中成药绝大多数品种的用法和用量基本上是沿用古代临床医家个人经验,而不是经过严格设计的安全性研究和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而得到的科学数据确定的,科学依据不足,不能充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很多中药是在国外发现毒性,或在国内临床上出现了较大的安全性问题后才开始进行安全性研究,如含马兜铃酸中药、小柴胡汤、千里光和千柏鼻炎片、何首乌、补骨脂、壮骨关节丸等。一旦发生了毒性反应,再来研究其产生毒性的原因和机制,可见中药安全性研究前瞻性不足。将来应该提前布局、主动出击,对常用中药及其复方进行系统的安全性研究,以提供足够的安全性信息,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目前临床上中西药混合用药的情况非常普遍,但由于目前对中西药联合用药安全性研究很少,其配伍非常盲目。中西药配伍是否合理、是否影响疗效和是否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均不清楚,故存在安全性隐患。亟需开展中西药联合用药安全性研究。首先需要建立中西药联合用药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中西药相互作用的规律,建立评价因相互作用而影响安全性的客观指标,提供合理配伍方案。

总之,中药安全性研究首先必须正确界定中药的毒性概念,认识其客观存在,在评价中药毒性带来损害的同时,综合采用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早期发现、预防并控制毒性的发生,做好中药毒性风险/效益评估,趋利避害,做到科学、合理应用有毒中药。同时,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要注意中药成分多样性、化学组成差异性、复方配伍复杂性及临床用药辨证施治特殊性等若干中医药特点,加强基础与应用的相关性研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