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学的对象论证

4.基于中医学的对象论证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治疗对象等决定了中医学是一门“生生之学”。中医学强调“本”,提出“养生莫若知本”“治病必求于本”,“本”是关于对象本质(研究对象+实践目的)的观点或理论模型。

对于中医学的“治病必求于本”,目前多混同于认病求本,这是用辨病论治的观点看待辨证论治的结果。“治病必求于本”,是在辨证论治下的求本,是“辨证求本”。“辨证求本”是对人的生生之气的理论模型建构,包括人体正气的“正”,是人的自我健康能力的理论模型;患者正气的“正”,是人的自我痊愈能力的理论模型。

提出从不同层面认识中医学的对象。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中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过程。它注重研究健康的维持和由疾病向健康转化的动力,而不仅限于疾病这个对象。由此,决定了中医学实践目的是人的健康,不只是治病。对健康者如何保持健康,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对疾病者如何帮助其实现向健康的转化,是中医学治病之道。诊断不只是识病,是为了能趋利避害以实现养生保健,化毒为药以帮助治病愈病。

中医学的诊察对象:人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客观地存在着相互作用,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流不断从环境输入和向环境输出。作为主体,医师诊察和观测具体环境中的人(患者),他所诊察和观测到的现象,是健康和疾病转化过程中的出入信息,也就是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的、人体(患者)的出入信息。因而信息是“证”的本体。“证”发生在人体界面,是动态的。作为信息,它包含了“人”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双方的信息:人的主体性反应的状态变量、与其相应的环境变量。这些变量共同组成“证”的内容,从而决定了辨证的认识方法,是唯象的模型方法。

中医学的判断对象:医师经过诊察后,要通过推理、归纳、综合等思维,对人体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并依据此判断决定其治疗方法。“随证治之”的“证”,即是医师通过“观其脉证”之后,经过临床思维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上把握(知)的对象特征(犯何逆)。

中医学的目标对象:人的健康是中医学追求的目标对象。人的健康是“阴阳自和”的稳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医目标对象的理论模型,是中医养生知本和治病求本的认识成果。

中医学的依靠对象:养生治病求本的诊断,以发现主体性反应的反应动力学的目的性特征,发现“人体正气”的流通自组织演化调节和“患者正气”的主体抗病反应之势,作为医药手段的依靠对象,而不去发现病因病理病位作为医药直接对抗和补充的对象。中医生生之道的核心问题,就是以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为主旨,找到医药手段的依靠对象和发展对象。

人的自组织演化、自稳调节适应能力及其表现的防卫抗病机制是中医学的依靠对象。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正气”“神”“五脏阴阳网络调节”,根据情况有时是上述含义,“生生之气”的含义则与上述含义完全相同。

人的生生之气,是人作为一个主体性开放系统的、流通自组演化的目标指向过程及其稳态适应性调节的能力,也就是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这是中医学养生治病必求于本的目标对象,也是具体识别环境利害药毒的取舍标准,以及对之转化利用为生生之具的聚合规则的主体价值标准。

诊疗的中介对象:生命体作为开放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控,维持其生存。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作为人体的自稳态模型,气、血、津液则是人体内物质、能量、信息的基本载体。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靠阴阳五脏来调节,人体的自稳态及防卫反应主要通过气、血、津液流通的变化来实现。健康是其流通的常,疾病则是其流通的异常,气、血、津液流通的变化可以反映到人体外部,因而是中医借以认识健康和疾病的依据。

中医学的利用对象:大量实践表明,环境因素的“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世上没有绝对的利害药毒,没有什么毒不可以被正确地利用而转化为治病的药。医师的责任就在于“聚毒药以供医事”,转化利用来作为“生生之具”,为人的生命的生存健康发展服务。

中医学的作用对象:天人之际相互作用界面上,基于体表内脏相关的整体性调节在长期历史进化中形成的整体边界全息效应是中医学的作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