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颈椎病“病证结合”模型,阐明病理基础、治疗规律和机制
建立气虚、血瘀、肾亏及气虚血瘀肾亏型颈椎病病证结合模型,证明“气虚血瘀”是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基础,“肾亏”加重退变;系统地证明了益气化瘀法延缓了椎间盘退变“三期变化”的规律,阐明了治疗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机制。
在椎间盘退变病理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通过病证复合,建立了疲劳加饥饱失常法的气虚模型、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法的血瘀模型、去卵巢肾亏模型及复合的气虚血瘀肾亏型颈椎病动物模型。
与正常组和颈椎病组相比,气虚、血瘀、肾亏和气虚血瘀肾亏型颈椎病模型组动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委靡、倦怠少动、舌质瘀紫、尾色瘀青,体重下降,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凝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指标异常,椎间盘退变更加明显。证明“气虚血瘀”是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基础,“肾亏”加重退变。
益气化瘀通络方、益气化瘀补肾方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凝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同程度地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三期变化”进程,体现了微观辨证过程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并更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退变早期(3~5个月):益气化瘀方减轻椎间盘软骨终板钙化,改善椎体与软骨终板微循环,上调TGF-β等细胞因子表达,防止骨赘形成,增加椎间盘营养供应。退变中期(5~7个月):益气化瘀通络方降低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与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莫比可等效;上调退变椎间盘中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基因与蛋白表达,抑制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维持椎间盘含水量和弹性,减缓椎间盘萎缩,并防止突出。论文发表在J Pharmacol Sci[Herb formula FFQSP prevents upright posture-induced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2010(113):23-31]。退变后期(7~9个月):益气化瘀方能够调控椎间盘细胞中Fas,bcl-2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细胞内外FAK-Ras-MAPK,TGF-β-Smads,Wnt/β-catenin等信号转导过程,调控细胞凋亡,延缓椎间盘退变。
在建立神经根压迫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证明益气化瘀通络方可降低受压和减压后神经根组织PLA2、PGE2、TNF-α等炎症因子含量,与莫比可功效接近;能够促进施旺细胞的再生,加快神经肌肉接合部运动终板的重建,缩短神经再生修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