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里攻下法治疗胆石病与重症胆道感染

(二)通里攻下法治疗胆石病与重症胆道感染

急性胆道感染和胆石病 根据胆道感染和胆石病病理病机可将其划分为肝胆气滞型(轻型胆道感染和胆石病)、肝胆毒热型(伴有严重感染的胆石病)、肝胆湿热型(伴有胆道梗阻的胆管炎),分别给予清胆行气汤、清热利胆汤和茵陈胆道汤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伴有严重胆道感染,因当时医疗条件限制应采用手术引流。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引进B型超声和十二指肠镜,并开展经内镜胆胰管造影(ERCP)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胆胰管引流术(ENBD)、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技术,使胆道感染与胆石病的诊断更加准确,从定性到定量,又同时是“祛邪有路”的治疗手段,丰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内涵。胡家石等人应用内服清热利胆中药及经内镜胆管引流(ERBD)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鲁焕章、吴咸中等人应用中药大柴胡汤加减方及ENBD技术治疗胆管结石,切开括约肌,取出结石,1982年鲁焕章等报告,用上述方法共治疗各种胆总管结石969例,治疗结果,见表1-14-2。

表1-14-2 EST与中药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

img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采用经内镜胆管引流(ERBD)及内服清热利胆中药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83~1990年共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270例。其中200例采用了ERBD及中药治疗,70例施行了手术治疗和(或)抗生素治疗。全组共死亡13例,病死率为4.8%,ERBD及中药组死亡3例,病死率为1.5%。手术和(或)抗生素组死亡10例,病死率为14.3%。血清内毒素水平、血清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FN)、黄疸消退速率等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见表1-14-3。

表1-14-3 不同作者AOSC病死率比较

img

注:*内镜引流病死率为9.8%,手术引流为31.7%

AOSC的病理生理研究表明,在其发病过程中,既有胆源性败血症又兼有肠源性因素,同时给予通里攻下及清热利胆中药有利于促进败血症的消除,从而更有助于患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