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分类、命名依据及特征表述的原则与方法

2.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分类、命名依据及特征表述的原则与方法

王琦继承了古代及现代体质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性原则,以及现代学者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的分类方法,在原来体质七分法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客观地对体质分类及特征进行表述,共检索了《内经》至民国期间重要古代文献108种及现代文献60余种。其中古代文献按照命名、体质特征、发病倾向、形成因素四方面对有关体质的内容进行全面检索,现代文献按照其记录的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统计分析,对11位现代中医体质研究者有关体质分类及特征的表述进行了出现频率的统计。其中,古代文献共109个体质特征描述,现代文献共408个特征描述,以此作为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参考。结合临床实践,保留了出现频率较多的体质类型,进一步提出了体质九分法,即A型(平和质)、B型(气虚质)、C型(阴虚质)、D型(阳虚质)、E型(痰湿质)、F型(湿热质)、G型(血瘀质)、H 型(气郁质)和I型(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

体质命名应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体质命名多有不一,如阴虚质又称“盗热质”“燥红质”。根据专家论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医体质分类命名应与中医学基本名词保持一致,使之在理论内涵上相互贯通,便于临床应用,并避免一名多义。目前临床对体质类型的命名多数都按照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为命名原则,如阴虚质、阳虚质、阳盛质、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等。本书中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命名,即采取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为主的分类方法。分类命名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依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便于理解和应用。

9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的原则:① 体质特征的表述必须符合体质的定义,即从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反映体质特征。② 以体质医学的临床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从指导临床和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的目的出发,为个体化诊疗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途径。9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的方法:① 表述内容:按照定义、体质特征、成因进行体质类型表述,其特征表述以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五方面进行。其中常见表现主要从面色、眼目、口鼻、精神状态、饮食、二便、舌脉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表述。为了体现不同特征对体质诊断的贡献度,体质研究课题组利用统计方法将特征分为主项和副项。② 表述的文献依据:根据古代文献检索和现代文献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数据统计进行表述。③ 表述的流行病学调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