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 景
以《内经》成书为标志,我国在2000年前便已形成了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的针灸学理论体系。《内经》经络学说完备,腧穴理论丰富,针具形制、功用翔实,刺法论述详尽,取穴配穴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方法,《内经》还记录了采用针灸治疗的100多种病证,从而成为针灸学术从基础到应用的系统集成。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之上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着针灸学术体系。如魏晋时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收腧穴349个,按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刺灸法和临床各科病证针灸治疗为次序加以编纂,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推动了灸法的发展。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载阿是穴法和指寸法,其“明堂三人图”是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订厘正了354个腧穴的位置及所属经脉。南宋席弘《席弘赋》专于刺法,窦材《扁鹊心书》推崇烧灼灸法,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记述实践经验,对后世颇有影响。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进一步发展了经络腧穴理论。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内容丰富,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当时还有陈会《神应经》、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发挥》、汪机《针灸问对》、李时珍《奇经八脉考》等,诸家各有所长,形成不同流派,相互争鸣,促进了针灸的发展。清末鸦片战争后,针灸学趋于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中医院,设置了针灸专业和专科,并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使针灸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以贺普仁、程莘农、石学敏、吕景山、郭诚杰、石仰山、韦贵康、段亚亭、李业甫等国医大师为代表的针灸人,潜心继承经典并在经络与腧穴、针具与针刺手法、针灸处方、专病病因病机与疗法等方面勇于创新,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将针灸拓展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科300多种病症,而且借用现代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阐明其作用原理,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科的发展,使针灸学获得了繁荣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