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治法治疗口糜的治法创新
目前中医临床治疗口腔溃疡主要分实火、虚火或寒热虚实夹杂论治。王琦在临床上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采取“三个步骤”“二个阶段”“一个主方”的防治方法。“三个步骤”是指先辨体、后辨病、再辨证。“二个阶段”是按发作、缓解分期论治,发作期辨体结合辨证论治,缓解期以辨体论治为主。“一个主方”是“调体消疮汤”,处方组成:生甘草10~15 g,党参12~15 g,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10 g,茵陈15 g,菖蒲10 g,竹茹20 g,细辛3 g,水煎内服;茵陈30 g和(或)竹茹30 g,煎汤漱口。王琦以此方此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医案较多,疗效较好。
从中医体质学角度来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与湿热体质密切相关。湿热体质是一种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多由于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喜食肥甘,或长期饮酒,湿热内蕴而导致。全国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一般人群中,湿热质排在第二位,可能是由于当今人们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好食肥甘厚腻、喜炙烤、嗜烟酒、少运动,易酿湿生热,因此湿热体质较多。
王琦认为,要从根本上预防口腔溃疡复发,关键是找到防止复发的路径和方法,从而使口腔溃疡防治关口前移。上述体质因素与口腔溃疡发病的关系表明,湿热或兼阴虚体质既是口腔溃疡发病之根,也是其复发之本。他在临床上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始终抓住“体质为本,病证为标”的主线,实施“先辨体-后辨病-再辨证”的策略。辨体是辨体质类型和体质状态,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体质类型多见于湿热或兼阴虚体质高危人群;辨其体质状态要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地域气候及饮食习惯等。辨病分发作、缓解两阶段论治,发作期采取辨体结合辨证论治的方法;缓解期则以辨体论治为主。辨证时注意体质与证候的关系。湿热体质罹患口腔溃疡后,常因饮食不节、失治或误治等,兼夹脾胃虚寒、脾胃阴虚证亦复不少,这是导致病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原因所在,如《丹溪心法·口齿》所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认识体质与证候的关系,对于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防止复发具有重要价值。
王琦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一病的治疗中提出了“体质”因素的重要性,建立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断模式。在传承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关于“湿热或兼阴虚体质既是口腔溃疡发病之根,也是其复发之本”的观点,值得深入思考和学习。
复发性口腔溃疡作为一种常见的口腔科疾病,复发率很高,而将“辨体”的概念代入口腔病的治疗中,是对“辨证”特色的进一步深入解读,其提出的“调体消疮疡”的观点也是对病因病机概念的灵活运用。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临床最具特色的诊疗模式,始终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地位,而辨证究竟辨的是什么,“证”是什么,是一个经久的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特色提出的时候,任应秋、秦伯未等先生赋予其“证据”的内涵,表示一切在诊断过程中可以被采用的证据,其病因、症状、舌脉等体征、病机等都是证据的一部分,自然都可以纳入这一概念之中。王琦提出来的“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思路,也正是延续了这一最为宏观的对辨证的要求。体质是影响相同病因在不同人体内产生不同病机、不同症状、不同舌脉等体征的重要因素,与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发育及体内元气耗损程度息息相关。这是病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而王琦特别强调了“辨体”在这种复发性疾病中的特殊地位。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湿热或兼阴虚体质既是口腔溃疡发病之根,也是其复发之本”描绘了“阴虚湿热”体质在“复发”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王琦还针对这一复发性口腔溃疡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且创造出了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有效方剂,在临床上和理论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王琦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上所取得的成绩,不局限于一个有效的方药,而是创建了辨体辨病和辨证的诊疗思路,是一次在传承基础上的有效创新,值得深入学习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