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问题和科研思路
进入20世纪80年代,针刺麻醉热逐渐降温。原来大量从事临床针麻实践的动机主要是出于对大跃进中出现的新事物表示出热情支持,但这种热情随时间而逐渐消失;另一方面针刺麻醉的缺点逐渐暴露:一是镇痛效果弱,只能减少麻醉药品用量的20%左右,而不能完全代替麻醉药品;所谓针麻“三关”(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足、内脏牵拉反应)就其实质就是镇痛不全。二是操作费事费时,当时扎针的数量多达10~120根,手捻针需要针灸师连续操作,耗费人力,也妨碍了外科医师的操作。由于针刺麻醉需要30分钟的诱导期,会占用宝贵的手术台使用周转率。个体差异大,对有些患者无效。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行研究一一加以解决。
与此相应,1966年开始,大量基础研究工作者参与针麻研究。研究的问题包括针刺为什么会镇痛?是否能进一步提高针刺镇痛效果?能否简化针刺操作?包括减少扎针数目,用电刺激代替人工捻针,甚至提出能否采用无针的穴位刺激方法?还有人提出,针刺除了能减轻疼痛,对患者本人和外科手术本身是否还有其他优越性?
从1970年开始的30年间,以中国为主的针麻镇痛研究论文持续发表,肯定了针刺镇痛的疗效,初步阐明其原理。20世纪末叶的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办“针刺疗法听证会”,大会中展示的证据肯定了针刺具有镇痛作用和治疗恶心呕吐的作用,确证其有效性和科学性。这一会议的结论直接导致国内和国际上加大了对针刺研究的投入,特别是促进了针刺镇痛研究在全球的开展,21世纪初针刺有关文献呈爆发式增长。2007年中国将针麻镇痛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在全国9家大医院进一步确定临床开展针麻镇痛的有效性及其相关原理研究。确认电针与手针有同样的效果。研制出电针仪(EA stimulator)和经皮穴位电刺激仪(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or,TEAS),前者经过插入皮肤的针灸针施加电刺激,后者将电极置于穴位皮肤表面施加电刺激,证明可以简化针麻镇痛步骤,特别是应用了TEAS后,解决了以上提出的所有不便之处,便于在手术室推广应用。在概念上,明确了外科手术时不是要求单独使用针刺代替麻醉药品(acupuncture anesthesia,AA),而是针刺与麻醉药合并应用,称为“针刺辅助麻醉”(acupuncture assisted anesthesia,AAA),或 “针 药 复 合 麻 醉”(combined acupuncture-medicine anesthesia,CAMA)。除了减少麻醉药用量,减轻手术后伤口痛,还可以稳定手术期间生理状态,加强免疫能力,促进术后恢复,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本文只涉及镇痛部分。
总结以往大规模实践经验,用开展运动的方式来从事科学研究,显然不是正确的选择。但及时总结经验,找到最适合针刺麻醉的条件而突出利用其优势,可能是符合实际的途径。这方面,上海曙光医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