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背景

(二)研究背景

1958年我国进入一个大跃进时代。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各行各业为社会大发展、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献计献策,敢想敢干,身体力行。在医学界,各种民间疗法如雨后春笋纷纷展现。如何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需要在实践中一一加以检验。“针刺麻醉”(简称针麻)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有医护工作者提出,既然有疼痛疾患时可以用针刺加以治疗,是否也可以用针刺防止疼痛的发生?例如外科手术会引起切口疼痛。在手术前先行扎针和运针,然后做手术切口,是否可以代替麻醉药物,起到麻醉作用?1958年8月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用针刺双侧合谷进行扁桃体摘除术获得成功(疼痛减轻,恶心减轻);同年12月西安第四人民医院用电针双侧内关、太冲摘除扁桃体获得成功,并上报原卫生部。消息传开,人心鼓舞。一方面向着较大手术包括甲状腺摘除术、肺叶切除术等进军;另一方面向全国其他城市迅速推展。1965年原卫生部向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等医学院校提出有关针麻研究的信息。1966年2月在上海召开针麻研究座谈会,针麻研究显著升温。但同年6月由于“文革”开始而降温。1971年7月18日新华社向世界公布针刺麻醉成功消息,《红旗》杂志第九期发起针麻研究的讨论。这两个行动重新燃起针麻热潮。19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赖斯顿访华,在京期间患阑尾炎,手术后腹痛不适,协和医院针灸医师用针灸加以治疗,疗效显著。赖斯顿就此著文进行报道,1971年7月26日在纽约时报发表,进一步推动、引发了国际兴趣。从此全国几乎所有医院均开展针麻手术。与此同时,又有大量基础研究工作者参与进行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