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拨套出术和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法创新
(1)疾病概述 白内障病,古代称为“翳”,是由于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称为白内障,此时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导致视物模糊。多见于40岁以上,且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多。
金针拨障术是中医眼科手术方法,又名针拨白内障术。远在公元725年唐代王焘所撰著的《外台秘要》中最早提到“金针拨障术”。
《外台秘要·卷二十一·出眼疾候一首》中指出:“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其有障,作青白色……名作脑流青盲眼……”“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记载中的“金篦”即治疗白内障最早的手术器械——金针。这一记载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手术方法,但可肯定的是,用金针拨障术治疗圆翳内障在当时已是一种极为流行的手术方法。
稍后宋代的《太平圣惠方》特别对金针拨障术有详备的介绍,该书卷三十三《开内障论》指出:“凡内障之眼,形候甚多,好恶非一,有冰、有涩、有滑、有散。”该书说,要注意翳状的浮沉,老嫩,用针轻重,粗细,都要有所分别。指出:“无障者可用小针,嫩薄者须用大针,障浮者,去鸟珠下针之,障沉者须远下针……”“翳若沉,下针近拨之……翳若浮,下针远拨之”等。
金针拨障术适用于圆翳内障翳定障老、光感、色觉正常者。对于年老体弱,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更为适宜。
(2)治法创新
1)针拨套出术:唐由之在古法“金针拨障术”的基础上,对此方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良,创建了针拨套出术。白内障针拨套出术是从睫状体平部做切口娩出晶体的一种新手术方法。黄庭镜《目经大成》中对手术进针部位提出了相当确切的定位性论述,指出“针锋就金位,去风轮与锐眦相半,正中插入,毫发无偏”,根据测量这一部位在角膜缘外4~4.5 mm处,即相当于睫状体平部的中点,这是我国眼科学家长期临床经验的结晶。广泛应用,说明我国眼科学家所确定的“去风轮与锐眦相半,正中插入,毫发无偏”的手术部位是相当科学的。角膜缘外4~4.5 mm的睫状体平部做切口是安全的。这一部位为进行内眼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途径,经此切口施行的白内障针拨套出术是治疗白内障较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
随着白内障手术的发展,术后矫正视力明显上升,0.5~1.5的眼数可高达80%~95%。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的主要适应证是老年性白内障;晶体半脱位或脱位、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某些先天性、并发性、外伤性白内障也较适宜;对于不宜采用超声乳化术的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浅前房、老年性黑色白内障也可施行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但根据唐由之的临床经验,对于软性白内障以施行针拨吸出术为好,对于伴有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玻璃体液化、玻璃体机化等并发症的病例,一般不宜采用这一手术。
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唐由之认为这一手术方法具有十一大优点:保持角膜原有的屈光状态;对角膜组织损伤较轻;手术不损伤虹膜,术后基本保持了圆瞳孔及其扩缩功能;术后保持了正常的房角结构和生理功能;术中前房不消失;术中和术后不会发生色素膜脱出和嵌顿;既便发生切口愈合不良也不会产生前房不恢复、虹膜脱出等一系列并发症;延长切口不会伤及锯齿缘;不易形成后发障;为从角巩膜缘进行其他内眼手术保留了条件;为不宜从角巩膜缘施行手术的病例提供了新的手术途径。
2)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难治性青光眼是指经过常规滤过性手术,或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甚至睫状体破坏性手术、辅以最大耐受量的抗青光眼药物治疗,依然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青光眼,是现代眼科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为探讨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新途径,唐由之在白内障针拨术有关临床、病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抗青光眼手术的思路与方法,设计发明了“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从2005年初起应用该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临床病例。
经过初步临床应用,证明“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对难治性青光眼治疗有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 控制眼压,效果明显。② 视力稳定,改善明显。③ 新生血管全部消退。本手术术中进行顺利,术中如有玻璃体溢出,用剪刀剪除即可,不影响滤过泡的产生和维持。术中并发症主要为虹膜新生血管少量出血,术后会很快吸收。术后并发症为滤过泡瘢痕化,此点可通过结膜下注射5-FU,以减少其发生。初步临床观察表明,本手术方法有较好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金针拨障术流传一千二百多年,历经改进,目前不仅是中医而且也是现代医学手术治疗眼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唐由之曾在1975年为年老体衰的毛泽东主席实施过金针拨障术,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金针拨障术”是中医手术史上的重要成就,具有操作性强,简便易行,副作用少,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而唐由之在此手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眼科手术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对金针拨翳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取得了更佳的临床效果,值得认真学习和实践。
唐由之在对古代金针拨障术的继承和发扬研究工作中,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
第一,在睫状体平部做手术切口的问题。西医眼科学的传统观念认为:金针拨障术这种手术不仅会引起严重的组织反应(炎症),而且包藏着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剥离、眼内出血,以及玻璃体混浊变化的重大威胁,因而被放弃。唐由之通过对古代医著,特别是《目经大成》中关于金针拨障术“针锋就金位,去轮与锐眦相半,正中插入,毫发无偏”的记载,结合现代解剖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睫状体平部血管少,以静脉为主,有肌纤维,手术切口出血机会少,参考中国古代积累千余年的实践经验,说明此部进行手术,具有手术程序简便、操作较安全、效果较好等优点,经过多年的临床手术长期随访,以及术后眼球的病理组织学观察,证明了在睫状体平部做手术切口是安全可行的,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第二,解决了白内障针拨术的近期并发症青光眼的问题。唐由之经过观察,分析术后引起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可能为后房水经过拨障针进入的通道进入玻璃体腔内,使其内容增多,体积增大,将前部玻璃体挤进瞳孔区,并脱入前房,形成玻璃体疝。这种因素是手术无法避免的。他分析了术后青光眼发生的成因,采取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增加划破玻璃体前界膜的动作,破坏了玻璃体疝的完整性,避免了完全阻塞瞳孔,从而不再影响前后房水的交通,基本上解决了白内障针拨术后发生青光眼的可能性。
唐由之在临床治疗眼底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视气血辨证,认为气血失调是贯穿眼底病整个病程的基本矛盾,认为气血理论与眼底病变密切相关,总结了眼底疑难杂症从气血论治的宝贵经验。按照以调和气血为主的治疗大法,设立了从气论治、从血论治、气血双治、痰瘀同治等治法。对复杂多变的眼底疑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眼底病辨证以气血理论为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模式。
唐由之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以及省部级科研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