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奖激励创新正能量
抗疟新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现及其应用,受到我国政府高度评价。早在党中央结束“文革”、拨乱反正,鼓励我国科技界“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1978年3月,将“全国科学大会奖”分别授予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研究所/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云南药物研究所;在国务院重修《发明奖励条例》后第一次实施的1979年,将国家发明二等奖授予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为首的6个主要发明单位。之后,青蒿素的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分别获得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1996年国家发明二等奖、1989年国家发明三等奖;青蒿素复方和复方蒿甲醚,分别获得2006年和2007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蒿素的人工合成和蒿甲醚预防血吸虫病的新适应证研究,分别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党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奖励,既反映了青蒿素的研究队伍不断创新的历程,也促进了他们继续创新的步伐。就科技论文而论,据我国CNKI数据库收载青蒿素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年均35.6篇到2001~2010年均155.5篇、增长336.8%,2011~2015年,年均298.8篇、同比又增长92.1%。
2011年,由于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美国拉斯克基金会的临床医学奖,该奖被视为国际生物医药领域重大奖项。该奖评委美国斯坦福大学露西·夏皮罗曾赞叹:“在人类的药物史上,如此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病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呦呦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治疗疟疾)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法”。2015年10月,屠呦呦又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世界影响力最大的自然科学奖项——瑞典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在本土做出的成就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第一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先后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表扬。国际学界的高度评价和中央领导的表彰大大激励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到2016年3月,在百度网页上,有关她的成就评价和信息已达1490万条。人们热议,屠呦呦获奖和被表彰是由于她和她的团队第一个把青蒿的化学活性部位引入“523”,第一个分离获得青蒿素;第一个做临床。第一就是首创,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原创……这表明,人们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崇尚原始创新、追求卓越的正能量正在积蓄与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