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现代研究
由于《内经》体质理论偏重于“气质”方面的阐述,不便于临床应用,历代著名医家虽然有相关应用方面的论述,但是亦未形成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王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展体质学说的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1978年王琦、盛增秀第一次明确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该书从基本概念、学术原理等方面构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2005年出版《中医体质学》创新教材,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标志着中医体质学从学说走向学科。2008年、2011年又相继出版《中医体质学2008》《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学术著作,系统总结了近年中医体质学研究成果,受到中医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肯定。2012年,中医体质学正式成为教育部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标志着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医体质学的发展进程中,4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如下。
第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体质论文、《中医体质学说》及《中医体质学》相继问世,进行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构建,标志着中医体质由历代散在论述而成为一门学说;通过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的实施,并在体质类型判定、常模建立、病理特征、免疫遗传、发病倾向、体质干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第二,21世纪初,成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中医体质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列入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中医体质学》成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标志着中医体质学以其成熟的理论在教育教学等领域发挥着稳定而持久的作用;2011年中医体质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列为当代中医学派之一,王琦是学派代表人;2012年中医体质学被列入教育部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4年独立招收研究生,确立了中医体质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2005年“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2010年“中医健康状态体质辨识法研究”再次列入“973”计划;“中医体质”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方向之一;2009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被颁布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成为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的文件,成为对中医体质类型进行辨识的标准化方法和工具,在全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标志着体质研究得到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同,进入国家最高科研层次。
第四,体质研究成果进入公共卫生服务和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及全国多个省市大力推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中将体质辨识纳入体检项目等,标志着体质辨识被广泛应用于健康体检及个体养生保健,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2013年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体质辨识也成为政府新医改的推广内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预防保健规范的文件中,将体质辨识作为重要内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35家“治未病”中心及港台地区应用体质辨识开展疾病预防及健康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74个区、县应用体质辨识技术开展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试点。标志着中医体质学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应用。
如今的中医体质学研究,正以自身主体性与开放相容性为发展模式,以新兴交叉学科的面貌,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异军突起,必将对中医药临床实践、养生、预防及康复医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为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的“中医治未病工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也必将成为与国际医学对接的新的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