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药学

第十八章 分子生药学

[摘要] 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分类与鉴定、栽培与保护及有效成分生产的一门科学,是生药学的一个极富前瞻性和前景性的分支。自从1995年黄璐琦在《中国中药杂志》上发表《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分子生药学”的概念以来,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现在,分子生药学在研究内容、技术方法、获得成果、人才队伍等方面日趋成熟,已经成为生药学中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表现了巨大生命力和活力。

分子生药学的产生,一方面将生药的研究层次向微观推进到基因水平,极大地丰富了以往对生药生命现象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基因或DNA片段的进化速度不同,其在进化中的特殊地位不同,所反映的遗传变异的尺度和水平也不同,这一点强化了人们对生药细胞、组织、器官、有机体、种群等层次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将作为我国药学特别是生药学发展史上的一件重大创举而载入药学史册。

通过长期探索与实践,针对中药产业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先后提出了在遵循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分析方式,建立中药分子鉴定方法的中药分子鉴定原则;从生物学上说,道地药材的形成是基因型与生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并提出了道地药材形成的三个模式假说;遵从传统遗传学和溯祖理论开展药用植物居群遗传和微观演化研究,为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道地药材形成生物学机制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从分子生药学角度探索药材活性成分变异及其质量控制,提出了重复基因功能分化决定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变异的理论,道地药材形成的表观遗传学理论等。

逐渐形成了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药用植物分子谱系地理学、生药分子鉴定、道地药材形成分子机制、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保护研究、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药用植物的转基因研究、药用植物的分子育种研究、药用植物细胞及真菌培养生产活性成分等11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的保护、生产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受到国内外药学界的肯定与认可。

同时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建立面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在职人员的纵向多层次学科教学体系,建成了由实验室-重点学科-学术期刊支撑的多元化的学科平台,走出一条现代科技与传统中药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