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效应特征研究
[摘要] 穴位是人体经脉脏腑之气输注会聚之处,古人逐步认识到人体某些特定的腧穴与远隔部位有着特异的联系,针刺腧穴会对人体产生特殊的治疗作用。但现代有关腧穴作用的特异性研究,与传统针灸理论表达的内容并非直接对应、相合,这是中医针灸的观察方法、经验性总结及其理论概念特点所决定的。腧穴作用特点虽有针对性,但大多并非“点对点”排他的特异性,而是具有更为宽泛的“范围”特点。
根据近些年的研究,穴位存在其固有的生物学性质,它具有效应的双重性:既表现为腧穴效应相对特异作用的针对性,又具有广谱的非特异性效应;两者间又各自存在相对效应较佳的穴位优效性。总体而言,虽然临床与实验研究大多都集中在穴位的特异性,但其中多数并不属于特异性研究,而是几组穴位间效应优劣的比较研究,虽然这类“特异性”研究结果层出不穷,但争议很大。这些矛盾的结果使得近几年来开始重视穴位的广谱效应研究,即穴位的针灸刺激能够产生对机体许多功能系统,特别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非特异调节作用,对许多疾病具有广谱“扶正祛邪”的稳态调节效应。
本章从特定穴入手,探讨经穴的优效性;从作用靶器官明确的病变,阐述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效应;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角度,论述穴位的非特异广谱效应,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穴位特异性作用与非特异广谱作用的特征。并定义“穴位”的概念为:机体在病理状态下能与相应靶器官(如深部组织或内脏)通过“单元”或“集元”的结构联系发生交互对话(cross-talk),发挥“个性”和(或)“共性”效应的体表位域。
为了研究穴位的本态,探讨针灸是最符合整体调控特征的疗法,系统生物学是很有希望成为能给针灸研究带来重大突破的一把利器,我们应抓住目前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医学蓬勃发展的良好契机,为科学揭示针灸作用原理及其效应机制,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使其早日进入世界主流医学殿堂,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