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达四旁,贯穿治疗始终

3.调理脾胃达四旁,贯穿治疗始终

风湿病多属于疑难病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往往侵害人体多个系统,常见上下同病、表里同病、脏腑同病,临床以“病因多端,病情复杂,虚实互见,寒热兼夹,疑似难辨,病情迁延,棘手难治”为特点,对该类病症治疗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结合多年临床,路志正提出了从调理脾胃论治风湿病的创新思想。他认为“脾胃一调,则周身气机皆调;脾胃一健,则五脏六腑俱健”,即“持中央以达四旁”之理。脾气得健,水湿得化,湿去则风气不能独留,此所谓“随其所得而攻之”之义。由此路志正在多年临床中总结出常用调理脾胃五法及三阶梯治疗,并将调理脾胃贯穿治疗始终。

1)健脾益气法:见四周肌肉或关节酸楚,乏力倦怠,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多用在病情相对稳定期,常用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化裁,其中多加一两味风药,升提脾气。

2)理脾和胃法:见关节活动不利,口干、口黏不欲饮,脘闷纳呆,恶心欲呕,舌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或滑。多用在浊气阻中,津液运化失司的痹病,方用麻杏薏甘汤合二陈汤加减化裁。

3)运脾燥湿法:见关节肿胀弥漫,肌肉疼痛不适,伴食后腹胀,大便不爽,舌胖苔白厚,脉沉滑。多用于脾湿不运,关节或肌肉肿胀弥漫、疼痛的痹病。常用宣痹汤、防己黄芪汤加减化裁。

4)醒脾健运法:见周身倦怠不适,肢体沉重,脘痞腹胀,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多用于肢体发沉,倦怠乏力的痹病或燥痹前期,常用宣痹汤合二陈汤加减。

5)温脾散寒法:见形寒肢冷,肢体怕凉怕冷,或痛势较甚,部位固定,脘腹冷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暗苔白,脉沉迟。主要用于中焦虚寒见肢体发凉不温、痛势较甚、部位固定的痹病。常用附子理中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化裁。

6)调理脾胃用药“三阶梯”:① 第一阶梯——“治未病”:生谷芽、生麦芽、炒神曲、生姜、甘草,用于脾胃无明显不适、方中有大寒、活血之品或动物药等刺激成分时。② 第二阶梯——健脾开胃,促进药物吸收:炒三仙、鸡内金、炒扁豆,必要时佐以行气、止呕、消痞等药。③ 第三阶梯——全程顾护脾胃,扶正御邪: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生黄芪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