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为消渴病学术提升期
在消渴病的分类方面,出现了新的分类方法,如张介宾将消渴病分为阴消、阳消;秦景明按照病机又将其分别分为燥火三消、湿火三消、积热三消、精虚三消。对肾虚的研究成为此时期的突出特点,从肾论消者甚多,如赵献可、张介宾、陈士铎等,但有肾阳虚、肾阴虚之不同。赵献可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三消当以治肾为本。在金元医家启发下,本时期从脾论消也得到完善。《张氏医通·诸风门》提出:“瘅成为消中,瘅者热也,热积胃中,善食而易饥,火之害也,宜白虎加人参。”此期温病类文献对脾瘅理论有所发展,把湿作为脾瘅的另一个病机。周慎斋治疗消渴特别重视养脾阴,如《慎斋遗书·渴》中云:“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黄坤载、郑钦安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唐容川明确提出瘀血致消:“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水与血交会转运,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则水津上布而渴自止。”为后世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病机假说被不断地提出,如阴虚为本论、气虚为本论、气阴两虚论、血瘀论、痰浊论、湿邪论、毒邪论等,极大地丰富了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治疗上不再单纯依据上、中、下三消划分为纲要辨证论治,更多的是进行辨证分型、辨脏腑分型、辨病分型、辨证分期论治,从而提高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此外,脾瘅作为向消渴转化的过渡阶段,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古代医家对脾瘅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此期血糖已发生异常改变,若能在脾瘅阶段就发现疾病且控制病情,可及早预防糖尿病向并发症发展,甚至可预防其转化为糖尿病,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现代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与研究,多以改善症状为疗效评价目标,对降糖效力的追求一直处于辅助地位,但在不断地尝试并期望取得突破。临床研究多为个案经验报道,小样本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或建立在降糖西药治疗基础上的对照研究,缺乏设计严格、规范的大样本临床研究,缺少客观的循证医学证据。当从整体出发,不拘泥于传统思路,不局限于某一学说,不局限于某一验案。如何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拓宽研究思路,是摆在当代医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