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药力判定公式

1.提出药力判定公式

提出“药力=药性+用量+配伍”之“药力判定公式”。段富津在处方上十分强调配伍,认为配伍的核心是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的核心是药力的大小,药力的大小取决于药量。他认为“药量是标识药力的”,并提出药力判定公式:药力=药性+用量+配伍+用法。这种“唯药力论”思想强化了处方的严谨性,提高了临床运用的精准与疗效。关于临床治疗的目的,段富津提出在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干预来恢复原本失衡的阴阳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遣方用药之疗效,因此说此药力公式很有创新性实践意义。

(1)方中君主,力大者居

1)力大者居:关于方中君药的确定,段富津认为应注重药力,力倡“力大者为君”,即以方剂中药力最大者作为君药。尤为注重药量,明确提出药量是药力的标志。处方用药常以等分,更能体现君臣佐使的结构与药力。但量大者不完全等同于力大者,在单味药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药量大即是药力大,故可为君药。在单味药力相差明显的情况下,量大者不一定力大。如安宫牛黄丸,功能清热开窍、豁痰解毒,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方中用牛黄与黄连、黄芩各一两清心火;麝香二钱五分开心窍。从药力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一两的牛黄要比各一两的黄芩、黄连药力强。即便是二钱五分的麝香也比各一两的黄芩、黄连、山栀子、郁金药力强。故此方中应以牛黄为君药,麝香为臣药,而不应该是方中别的药物。

2)量大者为君:药量是药力的客观指标,药量决定药力,故多数方剂中均以药量大者为君。如炙甘草汤,因其方名为炙甘草,许多学者认为当以炙甘草为君。《伤寒溯源集》曰:“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仲景之方亦常以主药为方名,且在《伤寒论》用炙甘草的方剂中,本方四两的用量也是最大的。足以说明炙甘草的重要性,但方中生地黄用量为一斤(十六两),药力大于炙甘草,故段富津明确提出本方的实质也是在补养阴血的前提下扶助阳气,当以力大(量大)者生地黄为君。同理,以此原则作为判定标准,如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见证的伤寒少阳证。方中柴胡与黄芩单味药力基本相等,而柴胡用量为八两,黄芩只用三两,故而应当以柴胡透泄少阳之邪为君,黄芩清泻少阳之热为臣。

3)配伍后药力明显加大者为君:若方剂中各味药的药量相同或者相当,段富津认为,方中单味药的药力在相互配伍下被加大了,则以之为君。如越鞠丸中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等分,但香附辛温行散解郁之力被同样具有辛温行散之力的川芎、苍术加强了,故虽各药等量,仍以香附为君。如九味羌活汤中,羌活、防风、苍术各用15 g,单从单味药力上看,三药并无明显差别。但羌活一味在方中与散风寒祛湿的细辛、白芷等药的配伍,使其去上焦与肌表风邪之力明显加强,故此方应以羌活为君药。再如大承气汤,方中大黄的泻下之力被芒硝加强了,厚朴的行气之力被枳实加强了,故在泻下方面大黄为君,在行气方面厚朴为君,两组药物相互加强药力,使本方泻下力极强,称之为大承气汤。又如麻黄加术汤,方中麻黄三两,白术四两,似乎当以白术为君。但方中还有桂枝二两,麻桂合为五两,其发表之力大于四两白术祛湿之力,在这里三两麻黄的发表之力被加大了,故以之为君。

(2)君主支配,臣可匡君

1)君药的主导支配作用:方剂的组成不是将某些功效相似的药物堆砌,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相互配合。君臣佐使在方中亦各有其配伍意义,君药是一首方剂的灵魂,可影响着整个方剂的性能,当它本身及其配伍、用量甚至煎服法发生变化时,全方的性能常随之改变。另外,君药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方中其他药物的主导支配作用。如小柴胡汤,方中柴胡八两,黄芩三两。在大量柴胡(君药)的支配下,苦寒入里清热的黄芩可入半表半里清透少阳邪热,全方和解少阳。段富津提出,如果方中柴胡与黄芩用量相同,此时柴胡在苦寒入里的黄芩作用下,入里疏肝解郁清热,而不能发挥解肌透表的功效,全方则以清肝解郁为主。再如桂枝一药,麻黄汤中在麻黄(君药)的支配下走表发汗解肌,桃核承气汤中在大黄、桃仁(君药)的支配下不再解表,入血分既助君药通血脉,又可防芒硝、大黄寒凉凝血。由此可见,同一方剂组成君药发生变化,则功效相去甚远,在不同君药的支配下,里药可达表,表药可入里。同一药物,在不同性质的君药支配下,可发挥完全不同的药效。

2)臣药控制君药作用:段富津认为,臣药的加减变化可以发挥君药的专一特性。例如麻黄汤与三拗汤,均以麻黄为君,麻黄汤以桂枝为臣,麻黄主要“发表出汗”,故麻黄汤发汗力强,主治风寒表实证,病位在肌表。而三拗汤以杏仁为臣,则麻黄主要“止咳逆上气”,故三拗汤发汗力微,主治风寒咳嗽,病位在肺。再如麻黄加术汤,由麻黄汤加入四两白术为臣,因此本方除加强祛湿作用外,发表作用亦减弱。《金匮要略》言:“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故此方主治风寒湿在表之“湿家身烦疼”,以上三方均以麻黄为君,臣药不同,则功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