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学的方法论证

3.基于中医学的方法论证

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是中医学实践中获效的关键。阐明辨证论治的机制,提出辨证论治是整体调节和创生的方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是由于“治其旺气,是以反也”。“旺气”,实际上是“正祛邪”的抗病反应。把主体性反应功能亢进的“旺气”当作了拮抗对象,因此“未能十全”。那么,怎么办?回答是,要“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要进一步“求其属”。《内经》提出了“求其属”纲要,即“病机十九条”。后世医家刘完素说:“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故掉眩收引,闷郁肿胀,诸痛痒疮,皆根于内。”正因为这些临床表现“皆根于内”,所以要进一步“求其属”。“求其属者,求其本也”;“属也者,其枢要之所存”“求其属”:求人体调节机制枢纽之所在;“本”:健康和疾病转变过程中的关键点——人体调节机制。古人认识到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在维护健康中的根本性,有意识地将辨病的诊断转向辨证的诊断,积累了相应的治疗经验和理论,最终形成辨证论治的方法论。辨证的目的是求属、求本、求健康和疾病转变过程中的关键点,因此,辨证求本是对人体调节机制枢纽(生生之气)的理论模型建构。

辨证论治是仅仅抓住了“五脏阴阳网络调节”这个根本原因,将临床表现看作是抗病反应的积极因素,在治疗上对抗病反应因势利导,对调节功能低下采取加以提高的方针,即“扶正祛邪”。这样的诊疗方式,是通过对生命自组织演化,稳态适应调节功能的整体调节实现目的的,体现出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

提出:诊察对象的“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是发生在人体界面的、人和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健康和疾病转化过程中的出入信息,是动态的,是不以医师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天人之际相互作用中人的主体性,体现为“证”的主体性。因为环境非我利害药毒等“对生命体发生影响的东西,都是由生命体独立地决定、改变和改造着的东西”。

提出:中医学的辨证诊断,是从“以邪为本”的病因病理决定论,上升为主体性反应决定刺激性质的判断,由果断因,从反应看刺激包括“视其外应”、识别“标本顺逆”“因发知受”“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以知内脏”。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