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范式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已取得长足进展
从20世纪60年代临床流行病学的出现,使现代医学临床研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正如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床流行病学给予的评价指出:这门学科从群体层面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出发,在推动全球卫生研究、创造最佳的研究成果、推进人类健康事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医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临床流行病学为核心所形成的现代医学临床科研范式,被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所追随和实践,形成了具有相同理念、世界观、研究途径的科研共同体。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遵循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范式,积极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在设计方法上,强调病证结合,非随机对照研究多见,随机对照研究也逐年增多。在评价指标上,吸纳了许多现代医学公认的评价指标,对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等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加之临床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数据管理与统计等专业化队伍参与中医临床研究,催生了大量中药新药及新型诊疗技术,中医药在慢性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以及中医药在SARS、甲型流感、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被社会广泛认可,尤其是针灸疗法,已经成为国际上现代医学重要的补充和替代疗法之一,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应用,其临床疗效评价的结果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可以说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实践为中医学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国际通行的规则开展临床研究,用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为支撑,借助循证医学推进中医针灸进入主流医学体系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之路。
临床流行病学是“从群体的层面,采用量化的科学方法对临床疾病研究的现代临床研究方法学,是创造临床最佳研究成果的有力工具”,WHO认为“临床流行病学”是20世纪临床医学的重大发现。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循证医学”,提出了将经验医学提升到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使大量涌现的临床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与西医学同步引入临床流行病学。1983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及原广州中医学院建立了3个国家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培训中心,成为我国临床流行病学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科研和咨询工作的平台。1984年4月第一届全国DME学术研讨会在原华西医科大学召开,正式拉开了我国DME工作的序幕。1989年4月中国临床流行病学网(China Clinical Epidemology Network,ChinaCLEN)正式成立,到目前为止,加入的9家临床研究单位中就有两家是中医药单位;由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牵头组织的教育部循证医学网上合作中心之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是最早的4个单位之一。此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近年来都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医临床评价的专业委员会,通过学术交流,培养人才,促进发展。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也有中医药领域的人员参与,并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指导下,我国中医药领域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临床研究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高质量临床研究报告逐步增加,为中医走向世界,走入主流医学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正如WHO指出,对传统医药学进行临床评估时应认同和尊重传统医学的诊断思维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疗效才能反映它本身固有的价值,才能得到广泛的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