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经》为基础,提出“脾瘅”“消渴”“消瘅”三期辨治消渴病的理论

(六)以《内经》为基础,提出“脾瘅”“消渴”“消瘅”三期辨治消渴病的理论

吕仁和等基于《内经》有关“脾瘅”“消渴”“消瘅”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并按照糖尿病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在证候学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期,吕仁和指出脾瘅期除了糖尿病前期,还包括代谢综合征;消渴期指糖尿病发病期;消瘅期类似糖尿病并发症和伴发病期。消瘅与脾瘅、消渴一脉相承,脾瘅、消渴渐进发展,最终导致消瘅。消瘅期不同并发症出现的原因与各个脏腑的脆弱程度有关,先天脆弱之脏易先发病。此期与糖尿病并发症期所出现的经络瘀阻、血脉不活的表现很是类似。三期辨治消渴病理论已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采纳并在全国推广。吕仁和主张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多种神经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期辨证、综合治疗,提出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二、五、八”方案、临床辨证用药“六对论治”思路和糖尿病患者“三自如意表”,其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和肾脏病的系列中药制剂——止消通脉宁、肾病防衰液、益气止消丸、活络止消丸、通便止消丸等,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糖尿病证治”体系的建立的过程,体现了遵循中医学科规律传承创新的科学实证历程,是临床实践、学术创新、方药研究紧密结合、不断探求的发展过程,有力地推动了糖尿病学科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消渴病理论为指导,有力地促进了中医糖尿病学科的深入发展,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这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