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阳虚弱是慢性肺系病症的主要内因

1.气阳虚弱是慢性肺系病症的主要内因

四大经典著作及中医教材中均未见有“肺阳”一词,但洪广祥认为:不管从中医理论还是从临床实践来看,肺阳虚不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慢性肺系病症患者,肺失宣降,迫气上逆则为咳,咳嗽日久,“久病必虚”,损伤肺气。肺不布津,诸脏皆失所养。肺病及脾,可导致肺脾两虚,导致“久咳不瘥”。肺伤及肾,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由咳致喘”而见气短不续、动则益甚。肺气亏虚,气耗日久,必损及阳,导致肺阳虚弱。脾阳虚弱,运化失司,肺阳渐亏;肾阳为元阳之根本,肾阳不足,无以温暖肺阳;痰为阴邪,痰饮久停,易损阳气,脾阳、肾阳、痰饮成为导致慢性肺系病症患者(肺)气阳虚弱最重要的原因。卫阳(气)是机体抗感染、免疫和拮抗变应性炎性反应的第一道防线,或理解为是机体抗邪的第一道防线,是调节和防卫肺病发作诱发因素的重要屏障。哮喘患者对于内外环境适应性调节的能力很不好,是哮喘反复发作的重要内在因素,其实质就是(卫)气阳虚弱。

洪广祥认为:气阳虚弱不仅包括肺的气阳虚和卫的气阳虚,还包括宗气的不足。随着疾病的反复发作和病情的加重,由肺卫的气阳虚可累及脾阳和肾阳的虚弱。气阳虚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①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症见:气短,甚则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伴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语声低怯,形体瘦薄,右寸脉多细等。② 防御功能、抗病能力减弱,表现为易受外邪侵袭,平素易感冒、自汗等。大多数患者对气温的突然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对冬春季节忽冷忽热的气候适应能力极差,稍有不慎就会伤风感冒。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③ 温煦作用减弱,表现为“能夏不能冬”、平素背冷怯寒、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鼻头清冷、鼻流清涕等。《灵枢·经脉》云:“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肺阳虚弱,肌表则失温煦,肺脏的病变可以在背部肺俞穴反映出来,表现背部畏寒,肺俞穴皮肤温度下降。④ 肺主皮毛,肺阳虚也可表现为皮肤干燥易敏、皮肤瘙痒等症状。⑤ 病情重者,可见纳差便溏、腰酸尿频等脾肾阳虚之象。⑥ 肺阳亏虚,水津失布。水湿停聚为痰为饮,可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肢体浮肿、悬饮等;肺阳虚衰,运血无力,寒凝血脉,循环阻滞而见胸闷心痛、心悸、唇青、舌紫等症。